2017年1月1日 星期日

【紀錄片】尋找左宗棠雞 ~ { 全美最受歡迎的中菜 }


    將雞腿肉切塊後,用蛋白醃漬、裹粉,然後下油鍋炸,最後起鍋加入醬汁快炒。口感香、甜、辣,外酥內嫩。有人說在美國,左宗棠雞是僅次於PIZZA,最受美國人歡迎的異國美食。特別是旅美猶太人甚至有聖誕節上館子吃中國菜然後去看電影的傳統。原來,聖誕節僅有中國餐館開門營業,久而久之就成了猶太人的風俗。




    但這道菜是從何而來? 話說,左宗棠是中國清代的常勝將軍,收復新疆的英雄。但這道菜,在中國找不到、在湖南還是找不到。難不成是做歪的『宮保雞丁?』但事實上左宗棠雞是地道的湘菜沒錯!!

    原來在1952年美國派協防太平洋第七艦隊雷德福司令來台訪問,人稱台灣湘菜泰斗,同時也是知名餐廳彭園的創辦人彭長貴先生擔任當時宴會主廚,大家耳熟能詳的左宗棠雞、蜜汁火腿等名菜,其實都是他來台後所發明。

    在四天的訪問期間,為了讓賓客能換換口味,彭主廚於第三天試圖研發新菜色,將雞肉斬塊,以先炸後炒的方式料理,並佐以特製醬料端上桌,沒想到雷德福吃了驚為天人,便問彭長貴這道菜的名稱,彭想起另一位與雷德福同樣也是將軍階級,且與自己同樣出身於湖南的中國重臣左宗棠,便隨口而出地回答:「左宗棠雞」,這道名菜於是誕生。

彭長貴,左宗棠雞,富貴雙方,彭園


※ ※ ※ ※ ※ ※


    然而,現今美國人習慣吃的左宗棠雞,其實和正宗版本有些不同,一方面真正的左宗棠雞會加入乾辣椒,以微辣的口味來提升整道菜的香氣,再佐以微量的糖加以拌炒。而因地制宜的美版則多加入番茄醬與較多的糖,使整道菜看起來偏紅,口味也偏甜。另外,還會灑上些蔥花或花椰菜等增添視覺效果。

    其實在今日的美國僅 1%的華人,人口比率非常的低,但為何幾乎美國人都吃過中國菜,甚至有人天天吃左宗棠雞當成主食? 原來這承載了華人移工百年前的拓荒血淚史:

1850年代—加州淘金潮

大批華工自願或非自願的被帶到了舊金山,成為廉價的勞力來源。


1882年—排華法案
但由於後到排擠,甚至是訂定的法律限制移工;舊金山不時都有對華人的暴力活動發生,移工們只好搬往往全美各偏僻角落定居。由於無法合法工作,只好開設洗衣坊或中菜館謀求生活。


1900年代—As American As 入美隨俗
餐廳為了生存,試著推出迎合白人口味的料理;雞肉、豬肉或牛肉拌炒黃豆芽再淋上濃香湯汁的chop suey料理,開始出現在中餐館。而且習慣由宗親會等組織協助的華人,透過宗親會安排,散居到全美各鄉鎮,避免互相競爭。也讓中餐廳開枝散葉。而且宗親會還會提供食譜或教導新上岸的華人如何做料理,接著在安排去不同地方上工。漸漸地成為了華人在美國落地生根的主要方式。

炒雜碎



1943年—二戰期間,中美同盟,廢除排華法案
此時,由於國軍在大陸的英勇作戰,也常躍上新聞版面,美國人對華人有了改觀。


1950年—中共建政
大陸淪陷後,由於美國擔心共產主義蔓延,美中關係丕變,再加上韓戰期間的紛擾,華人再度被貼上不受歡迎的標籤。再加上多年來,中菜館沒有在口味上做持續的改進,所以生意一落千丈。


1970年—尼克森訪陸
直到,中美破冰後,透過電視的報導,人們開始又對中菜產生好奇,吸引人們重回中餐廳;再加上華人也慢慢富裕,又加上港台移民的湧入,開始更多更精緻的各地中餐廳投入美國市場。最重要的有,1972年從香港來的順利園開店,被紐時評為四星餐廳,慢慢吸引了美國上流社會的目光。自此川菜、湘菜也順利登上美洲,而左宗棠雞也正式上了美國人的餐桌。而1973年,彭長貴主廚也前往美國發展,在紐約曼哈頓東44街開設彭園餐廳。一次著名建築師貝聿銘邀請前美國國務卿季辛吉到彭園用餐,季辛吉甚為喜愛,後來經常前往。季辛吉特別喜愛左宗棠雞這道菜,加上ABC電視台報導此菜的特別節目,使此菜在美國聲名大噪,ABC並在隨後短短數天接到1500封來信索取食譜。且在各地的宗親會也推波助瀾,幾乎現今每家美國中餐廳都有這道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