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月28日 星期六

≡ 悟淨出立

悟淨:
所有一切的結果,都如我所預測。
悟空去找齋食不在時,
我們三人很快就落入妖魔之手 ...

至今以來,
我們究竟重複過多少次這樣的失誤....


唉,我究竟要當旁觀者到幾時?
世上有一種人,會在事後說:「我就知道會這樣。」
.... 這是多麼無意義的事情阿....

— 曾幾何時,我成了這麼無力的旁觀者


  • 作者:萬城目學
  • 譯者:涂愫芸
  • 出版社:皇冠
  • 出版日期:2016年05月03日



感想

    小時候很愛看西遊記,但對沙悟淨並沒有留下太多印象,連小白龍馬都比他帥氣跟有個性多了,我就只是知道有這號人物罷了。崇拜的當然是孫悟空嚕,人面廣、手段高又個性大氣,至於豬八戒則是讓我覺得又好氣又好笑的角色,成事不足敗事有餘。連耳根軟只會念經的唐僧都特色鮮明,也難怪說有學者認為,悟淨是個失敗的角色設計。

    但這樣的人或許才是我們身邊最多人物,甚至我們自己就是。這樣的人有些才華所以才能當到捲簾大將,雖不是啥要緊職務,但好歹是個官,而且必定受上位者信賴,可是卻不到親信的地位,就是那種看起來這傢伙不錯,先擺身邊看看能不能有大用。但他每天只是默默做著自己的工作,別人的稱讚最多是個『忠厚老實』。

    或許是在老大身邊跟久了,其實也潛移默化學了不少,但因為所見所聞都是大事件、大人物,所以即使自身已經越來越厲害,卻在這些人面前更形自卑。而當不小心犯了打碎琉璃燈盞這種芝麻綠豆大的小事也受懲罰後,行事更是收斂與小心翼翼,成日的在上演內心戲,內心總是說著:『我就知道會這樣』。漸漸地成為了「旁觀者」,成了可有可無的存在。


    然而,這篇故事居然就是用悟淨當主角,呵呵呵~ 說真的,以前還真沒看過,甚至是想過。而改變悟淨的居然是那個被他有些看輕的豬八戒。


星官:「他可是那個天蓬元帥,他的大腦十分聰明,出謀劃策、神通廣大,..... 用兵之妙,名震天界 ..」

.... 我相信我對八戒的存在有一定的理解,...
這世界上沒有比八戒這個男人更蠢了...
星官說了他贏得天界所有掌聲的經歷,再怎麼想,...
無法想像跟八戒是同一個人...
星官 對著 外表跟以前不一樣的八戒背影,拋出充滿敬意的眼神...



    這是某次二十八星宿下凡幫忙收妖時,和悟淨的談話;這官拜天庭海軍總領導的天蓬元帥就是過去的悟能,也是這二十八星宿的頂頭上司。原來悟能曾經也有過豐功偉業,悟淨很想跟悟能問個清楚卻沒說出口,這可不是什麼怕對方想起往事傷心的體貼,而僅只是悟淨個性懦弱的另一個證明。終於有天忍不住了,悟淨藉故攀談...


悟能:「悟淨,其實我都知道,最痛苦的是過程,... 過程裡有時存在著最寶貴的東西。其實,我是來到下界,才知道人類是會產生變化的生物,..天界沒有過程,只有絕對的存在、完成的結果 ... 」



    這番話讓悟淨醒悟了,就連悟能幹下這麼多蠢事的背後都有這麼多大道理;那自己就算又犯錯被嘲笑又何仿? 勇敢的踏前一步,享受過程而非期待結果,才是最重要的.... 因此悟淨想踏出嶄新的一步







悟淨:
「可以讓我暫時走在前面嗎?」

悟空:
「嗯,可以啊。」


悟淨:
我.... 比悟空多前進了幾步,但又很快回頭問他:
「不好意思,請問如何決定前進的路線?」


悟空:
「你是白癡阿?」
「你以為會有哪裡豎立著路標,上面寫著西天往這裡走嗎?」
「你想往那裡走,就往哪裡走,這樣就行啦! 」


悟能:
「走你想走的路吧,悟淨。即便稍微繞了遠路,」
「也只要折回來就行了。」
「不過,可以的話,還是希望你可以走最近的路。」




悟淨:

沒人走過的世界在我前方展開,....
這一瞬間,我覺得我的生命風景,
似乎有了一點點改變!!




雞翔如意




2017年鳳舞龍飛 呵呵呵

    話說今年去龍山寺點平安燈時,發現今年安太歲是『雞、兔』一起,難怪小時候課本都會教雞兔同籠,原來是這道理(誤 XD)。看了一下最近報載生肖運勢,感覺今年會不錯,呵呵呵~ 給它框起來。




    本來咧今年延續猴年給朋友做了張小賀年卡,話說可能小學後就沒做過賀卡了,所以風格停留在小時候是走可愛風。可是看了生肖運勢後龍心大悅 (PS. 我真的很容易滿足),決定加碼做好幾版 呵呵呵~ 最終就是這版有強烈大人風格的賀年卡,要寄給很多師長,感謝大家過去一年許多對我提攜、照顧的人。啥? 還是很不專業的設計,喂~ 小畫家與PowerPoint的結合,這樣已經很不錯了啦,我只是工程師耶(氣)。

    去年一年是猴年,感覺很躁動的一年。不過,我是很安守本分、韜光養晦,默默充實自己,今年要試著展翅高飛嚕。『世界越快,...』.... 那比它更快就好了喔。來首 2X快歌 ^^ 看著整齊畫一的舞步,背後會是多扎實的練習,我想努力總會有可以發光發亮的時刻。






※ ※ ※ ※ ※ ※ ※ ※ ※ ※ ※ ※ ※ ※ ※ ※ ※



2016年流量回顧

    新曆年底沒有統計,農曆年第一天來記錄一下。去年流量還是有認真成長,約上升了40%,如果變成是薪水該有多好 呵~



【熱門文章】






2017年1月27日 星期五

書摘:『破壞者優勢』 ~ 個人職場版破壞式創新


    我們常常將破壞式創新掛在嘴巴上,然而到底真正的定義是啥? 理論提出者克里斯汀教授這樣說:
顛覆者在低階市場固守著他們自己最初的立足點,提供品質差一點、利潤低一點的商品;可是一旦站穩了陣腳,那麼它就會向高端市場進軍。

※ ※ ※ ※ ※ ※ ※ ※ ※ ※ ※ ※

    上述聽起來離我們很遙遠,那是大企業要面對的課題?可是仔細想想,我們自己的職場生涯是否也正面臨同樣的挑戰:
如果你在目前職場上的個人層次已經到達最高一階,你如果繼續追求「傳統的績效」,只是陷入了「能力超乎需求」的風險,無法帶來更多價值。

此時你的後進,那些較為年輕、聰明、手腳快的同事;或許他們沒比你沒你優秀,但卻恰巧已經可以滿足職場需求,因此你難免將會被後進同事所超越、所取代。

※ ※ ※ ※ ※ ※ ※ ※ ※ ※ ※ ※

    哇,那不就是中年危機了!! 我們該如何是好?管理學大師Charles Handy說:
唯有進入第二曲線才有機會締造另一輪向上的機會。(點我到書摘)

    那是要怎樣的第二曲線?最好的一條就是成為另一個職場的顛覆者,透過個人職場版破壞式創新,善用自己現有的優勢,啟動新一輪自我成長,幫助自己突破職場關卡,創造不一樣的人生


  • 作者:惠特妮‧強森 (Whitney Johnson)
  • 譯者:姜雪影
  • 出版社:商業周刊
  • 出版日期:2016年08月04日
  • 我的推薦指數:★★★★★

※ ※ ※ ※ ※ ※ ※ ※ ※ ※ ※ ※




    這條新曲線,初期會以緩慢的持平成長(甚至下跌)很長一段時間,直到觸及一個引爆點(約10~15%位置);這將是個轉折點,然後你會進入一個高速成長的過程,向上發展一段圓滑、陡峭的曲線,直到進入飽和 (90%)。

    為了那個新職涯上那個不可或缺的轉折點,或許我們得付出了大量心力,卻可能在短期內看不出有什麼改變。直到未來某天獲得龐大產出,其實就可能是源自於很久之前的持續作為。

    只是你無法從谷底看見這條曲線是否有頂點,所以最重要的是『先找出你為何而戰』?




(1) 承擔正確的風險:  找到最適合你的新工作
    當你打算展開一個新計畫時,你必須去找出這條全新的努力方向,將能為你完成什麼樣的「價值」?
  1. 我將擁有充滿歸屬感工作嗎?
  2. 我的新上司是誰?
  3. 我會得到什麼報酬?
    雖然進入未知市場帶有風險,但冒險者享受回饋。所以重點是在『思考這次如果你停滯不前,你將會失去什麼?』而你想前進的新市場,有哪些是別人做不到(或沒意識到可以做)的事,然後你投入時間專精它,最後並用此改變市場遊戲規則。


(2) 發揮發你的獨特優勢:  可與市場(未來)需求配對的跨界專業
    如何發現自身的優點?有先優點是天生的,有些是後天的,更多的是先天配合後天的努力:
  1. 過去是怎樣的技能幫助你立足、生存?
  2. 什麼能讓你感覺強大有力量?
  3. 你在什麼狀況下最容易對人動怒?(因為天才的挫折感往往來自於相信 如果對我很簡單,那對所有人來說應該也很容易)
  4. 是什麼造就你的與眾不同?
  5. 有什麼是你習慣性打發的恭維?
  6. 哪些是你得來不易的技能?(那代表了你的後天努力)
    透過上述這些,辨識出你潛在的資產或是核心優勢。接著思考哪些你的強項能力,可以和哪些未被滿足的需求做配對。
    但的確你可能在錯誤的曲線上,所以你務必先確保自己真的擁有符合那些需求的優勢。你要用心去感受,哪些是只該由你能去解決的正確問題。
    只有你的優勢正確,那當你開啟新的S曲線的起點,你需要的只是一點耐心和持續的努力,當你補足新工作機會的基本工作能力和一定的歷練後,你的核心能力將會讓你在新市場裡與眾不同


(3) 擁抱限制:  專注的一次解決一個變數
    當你進入全新市場,面對未知的未來,過多的資源有時反而讓我們迷失;給自己加上(或選擇)正確的限制條件,錢、知識、時間、...的不足或許能讓我們找到創新,所以我們該:
  1. 用正向心態 (從受害者到中立者再到轉化者)
  2. 打破慣性模式
  3. 問更深入的問題 (只說可以辦到的...如果....)
  4. 開發新的資源 (不要只聚焦你所擁有的)
    用創意看待這些限制,讓它變成你的墊腳石。


(4) 打破位置的束縛:  心態歸零,才學得到新東西
    顛覆別人之前,先顛覆自己,所以我們該:
  1. 敞開你的各種網絡連結新文化,解除舊文化限制
    當我們習慣現有的歸屬,會無法去檢視在自身文化以外的世界;然後在自己的舒適圈內以為自己無所不知、無所不能,越封閉的環境,你將只聽到相同的聲音而變得短視近利。
  2. 心懷感激,試著每天寫「感恩日誌」,解除自身情感限制
    我們每個人都有無論如何,都想要保護自己情緒的傾向;例如就算是你知道另一個同事擁有被表揚的資格,但每個人內心難免有塊說:為何不是我。但這不表示情感不該被滿足,而是該避免過度自戀。
  3. 練習傾聽反對的聲音,解除過往知識限制
    我們常莫名的對於來自我們認為不如自己的人的想法有一種抗拒心態;但要不時提醒自己三人行必有我師,三個臭皮匠勝過一個諸葛亮。


(5) 選擇蹲下、後退或橫向跨步:  拋開不切實際的完美主義
   『放下自我』是跳躍到新曲線最困難的部分,因為你可能在舊領域呼風喚雨,但在新領域看起來笨笨的。但主動往後退一步,總是比被「逼到退一步」好。
    只要確認那條新的曲線對自己而言是正確的,根據研究有80%的成功,就真的只是人到現場,然後去做並且持續去做。


(6) 賦予失敗 應有的價值:  拋開不切實際的完美主義
   我們常把身分認同建立在自我成就之上,所以討厭失敗因為討厭失敗所以讓我們不敢嘗試。只要改變我們的心態,知道失敗或多或少都會發生,而失敗本身並不會限制我們的夢想及創造力,只有羞恥感會,所以我們該從中解放我們自己,才能加速回到充滿勇氣的狀態。因此重點是:
我們要計畫失敗,更重要的是計劃如何從失敗中復原;或是把失敗當響導,知道何時你該放棄,另找目標


(7) 以探索來驅動創新:  我能做些什麼,好讓我的人生真正有價值
    我們可以這樣開始做:
  1. 創造反向的損益表
    從你需要多少利潤,然後去反推營收和成本;然後思考 我該完成哪些事,可以放棄那些事。
  2. 計算成本
    估算相關成本,知道你的商業模式可以容許的成本。
  3. 一張假設清單
    設定各項假設條件,才能達到目標。
  4. 準備一份里程碑圖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當我們踏出改變之旅時,
或許解在最初階段幾乎難以察覺任何進度,
但切莫沮喪,
告訴自己
前進、前進、再前進 ....
堅定的依著里程碑計劃,
勇敢向上!!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寫在後面的感想

    轉換跑道在職場上並沒有那麼罕見,以軟體公司為例,社會新鮮人剛進公司時可能是軟體工程師,慢慢的會成為資深設計師或是轉換成為系統分析師。接著可能會是架構師、專案經理、產品經理等,然後開始當主管。然後可能從技術主管,慢慢變成業務主管或是財務主管等,分歧點越來越多。當然,也有人可能一直是單純的工程師,只是慢慢變老而已。

    但問題來了,過去在軟體業高速成長的年代,可以允許不願長進的工程師生存,甚至還能獲得高薪。但當產業開始進入艱困階段時,想再單純靠倚老賣老就不太容易,因此持續讓自己能成長到能面對另一種職位的挑戰,成為必要的功課。

    當然,若能運用資訊背景進入其他領域發展,則更能創造自己其他機會,當然我覺得賣雞排可能不是合適的選項之一啦。



2017年1月14日 星期六

黃欽勇社長:給別人自己的答案


寫在前面

    共四堂課主軸是談世界局勢對台灣ICT產業的未來發展,但社長期間語重心長的提醒我們,是否該有自己的思考和答案,而且這些答案是要有根據、有建設性的。例如最近韓國的閨密門風波台灣媒體大肆報導,各種小道消息紛傳,媒體和民眾都像在看戲一般,但你對這件是有自己的答案嗎?

我覺得:「韓國...財團...政府... ooxx」.....這些大家朗朗上口的話語跟『我們』『台灣』有啥關係???

    很多時候,我們的答案對事情本身一點幫助也沒有。


    想成為產業精英該思考的是:這樣的事件會影響韓國哪些產業,這些產業的變化會影響台灣和國際哪些產業,正向?負向? 且會怎樣的影響,這些影響可能會再造成哪些機會與危機,而我們產業該如何面對如何運用。

    而我們的答案該是:
在前述那樣的有系統的思考後產生的見解,但在面對不同的提問者時,有核心價值一致,可是卻以提問者立場和角度出發的不同答案


    後面的筆記其實不是課程的內容,是從4次課程社長的談話的字裡行間,用自己所能理解的方式整理出來,所以一直擔心自己有很多誤解,不過社長對『答案』的定義實在讓我神往與欽佩,所以一定要記錄下來,用來在以後不斷提醒自己,讓自己更成長。



黃社長上課時不斷的提醒我們,
你能給別人自己的答案嗎?
   

    很多人的第一反應其實覺得那有何難? 我們常以為我們能回答的問題變多了,那些談話節目道聽塗說來的、google上複製來的片斷文章,我們以為我們有了更多的話語權,卻其實只是數量好看罷了,我們理解完後產生的見解的品質其實可能是嚴重不足的。

    如果說:『唯一不變的真理,就是什麼都會變!!』那所有的技術、知識可能都不可靠,過去的真理很快就會成昨日黃花。假設我們腦袋裡只能充斥著質地平庸的人云亦云,那將如何持續面對科技界每10年一波的大浪潮?

    所以,我們要依靠自身不間斷『可學習新知識的能力』,然後透過累積經驗,建立『可系統化思考的邏輯』,那麼就算世界怎麼改變,我將還是「我」— 那個會不斷自我進化的「我」。

   

※ ※ ※ ※ ※ ※ ※ ※ ※ ※ ※ ※
如何能擁有『可學習新知識的能力』?

    找出自己擅長又有興趣的領域,透過一萬小時的專注練習把事情做到極致,使自己成為可以一次就將事情做到好的專才:

輸入:
讓「閱讀」、「觀察」成為自己的一種生活態度

處理:
吸收產業的回饋,融合成自己的思考;
針對有興趣的議題,不斷思考套用到自己公司的時會面對的10大問題,然後問自己會如何去改變、去轉型

輸出:
學習如何回答問題,而且要練習用肯定語氣、且一定會回覆你的看法。

※ ※ ※ ※ ※ ※ ※ ※ ※ ※ ※ ※
如何能建立『可系統化思考的邏輯』?

    從自己已經專精部分來延伸到其他產業,讓自己成為跨領域通才,接著將通才做到極致,成為通才中的專才:

輸入:
要對身處的環境產生認同,然後從本土、本心出發,去行萬里路、看看世界,擁抱不同文化;不要坐井觀天,不要對事物有成見

處理:
不是單單看到「事情的發生」,而是看出事情發生後,「我們該如何促成後來該發生什麼事情」;
能找出事物的流程,那麼當終點改變了或是中段改變了,才有機會先看出新的可能變化方式,那麼就有機會指出該怎麼面對

輸出:
面對相同問題,不同人問你時,要學會依對方所關心的去回答,不過你的問題答案的中心思想卻能保持一致。最後,你要擁有別人沒有的答案(但要有根有據的見解)


   







※ ※ ※ ※ ※ ※ ※ ※ ※ ※ ※ ※ ※ ※ ※
台科大EMRD,上課日:2016年10月至12月

主講:電子時報 黃欽勇社長




2017年1月1日 星期日

【紀錄片】尋找左宗棠雞 ~ { 全美最受歡迎的中菜 }


    將雞腿肉切塊後,用蛋白醃漬、裹粉,然後下油鍋炸,最後起鍋加入醬汁快炒。口感香、甜、辣,外酥內嫩。有人說在美國,左宗棠雞是僅次於PIZZA,最受美國人歡迎的異國美食。特別是旅美猶太人甚至有聖誕節上館子吃中國菜然後去看電影的傳統。原來,聖誕節僅有中國餐館開門營業,久而久之就成了猶太人的風俗。




    但這道菜是從何而來? 話說,左宗棠是中國清代的常勝將軍,收復新疆的英雄。但這道菜,在中國找不到、在湖南還是找不到。難不成是做歪的『宮保雞丁?』但事實上左宗棠雞是地道的湘菜沒錯!!

    原來在1952年美國派協防太平洋第七艦隊雷德福司令來台訪問,人稱台灣湘菜泰斗,同時也是知名餐廳彭園的創辦人彭長貴先生擔任當時宴會主廚,大家耳熟能詳的左宗棠雞、蜜汁火腿等名菜,其實都是他來台後所發明。

    在四天的訪問期間,為了讓賓客能換換口味,彭主廚於第三天試圖研發新菜色,將雞肉斬塊,以先炸後炒的方式料理,並佐以特製醬料端上桌,沒想到雷德福吃了驚為天人,便問彭長貴這道菜的名稱,彭想起另一位與雷德福同樣也是將軍階級,且與自己同樣出身於湖南的中國重臣左宗棠,便隨口而出地回答:「左宗棠雞」,這道名菜於是誕生。

彭長貴,左宗棠雞,富貴雙方,彭園


※ ※ ※ ※ ※ ※


    然而,現今美國人習慣吃的左宗棠雞,其實和正宗版本有些不同,一方面真正的左宗棠雞會加入乾辣椒,以微辣的口味來提升整道菜的香氣,再佐以微量的糖加以拌炒。而因地制宜的美版則多加入番茄醬與較多的糖,使整道菜看起來偏紅,口味也偏甜。另外,還會灑上些蔥花或花椰菜等增添視覺效果。

    其實在今日的美國僅 1%的華人,人口比率非常的低,但為何幾乎美國人都吃過中國菜,甚至有人天天吃左宗棠雞當成主食? 原來這承載了華人移工百年前的拓荒血淚史:

1850年代—加州淘金潮

大批華工自願或非自願的被帶到了舊金山,成為廉價的勞力來源。


1882年—排華法案
但由於後到排擠,甚至是訂定的法律限制移工;舊金山不時都有對華人的暴力活動發生,移工們只好搬往往全美各偏僻角落定居。由於無法合法工作,只好開設洗衣坊或中菜館謀求生活。


1900年代—As American As 入美隨俗
餐廳為了生存,試著推出迎合白人口味的料理;雞肉、豬肉或牛肉拌炒黃豆芽再淋上濃香湯汁的chop suey料理,開始出現在中餐館。而且習慣由宗親會等組織協助的華人,透過宗親會安排,散居到全美各鄉鎮,避免互相競爭。也讓中餐廳開枝散葉。而且宗親會還會提供食譜或教導新上岸的華人如何做料理,接著在安排去不同地方上工。漸漸地成為了華人在美國落地生根的主要方式。

炒雜碎



1943年—二戰期間,中美同盟,廢除排華法案
此時,由於國軍在大陸的英勇作戰,也常躍上新聞版面,美國人對華人有了改觀。


1950年—中共建政
大陸淪陷後,由於美國擔心共產主義蔓延,美中關係丕變,再加上韓戰期間的紛擾,華人再度被貼上不受歡迎的標籤。再加上多年來,中菜館沒有在口味上做持續的改進,所以生意一落千丈。


1970年—尼克森訪陸
直到,中美破冰後,透過電視的報導,人們開始又對中菜產生好奇,吸引人們重回中餐廳;再加上華人也慢慢富裕,又加上港台移民的湧入,開始更多更精緻的各地中餐廳投入美國市場。最重要的有,1972年從香港來的順利園開店,被紐時評為四星餐廳,慢慢吸引了美國上流社會的目光。自此川菜、湘菜也順利登上美洲,而左宗棠雞也正式上了美國人的餐桌。而1973年,彭長貴主廚也前往美國發展,在紐約曼哈頓東44街開設彭園餐廳。一次著名建築師貝聿銘邀請前美國國務卿季辛吉到彭園用餐,季辛吉甚為喜愛,後來經常前往。季辛吉特別喜愛左宗棠雞這道菜,加上ABC電視台報導此菜的特別節目,使此菜在美國聲名大噪,ABC並在隨後短短數天接到1500封來信索取食譜。且在各地的宗親會也推波助瀾,幾乎現今每家美國中餐廳都有這道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