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林之晨
- 出版社:智園
- 出版日期:2012年03月14日
作者的相關連結
網誌: MR JAMIE
FB: Mr.Jamie
【請君入甕】
|
【賓至如歸】
|
|||
Target Audience
|
Promotion
|
Following
|
Revenue
|
Retention
|
Usage
|
Referrals
|
※ ※ ※ ※ ※ ※ ※ ※ ※ ※ ※ ※
對準目標客戶 (Target Audience)
過去我們無法真實的瞭解客戶,只能用一些表徵屬性如:性別、年齡、居住地、收入、婚姻狀況等…。但在數位世界,可以直接改用興趣、行為去瞄準目標消費者,所以更為精確。網路上的消費者主要有四種來源,包括搜尋、新聞媒體、社群和行動:
# 搜尋引擎 #
從輸入查詢的關鍵字,就可以察覺使用者意圖。
範例,輸入關鍵字不同也代表不同意圖
「智慧型手機」:對手機感興趣
「手機評測」:想買手機只是還沒決定買哪支
「iPhone價格」:想買iPhone
「iPhone包膜」:已經買了iPhone
# 新聞媒體 #
由傳統媒體如報紙等,轉戰到網路。常見手法是透過提供免費自製的資訊內容,吸引消費者停留。然後透過周邊廣告或商品賺錢。
# 社群媒體 #
由參與的每一個人共同經營。約略又可以分為:
- 內容網站:又可細分為網誌(blogger)、相簿(Flickr、無名)、影音(YouTube)。
- 討論區:特色是主題明確,會吸引興趣相投的人。例:哈姆雷特(電玩)、Mobile01(3C產品)。
- 社群網站:又可分為實名制的Facebook、Google+等。和非實名制的Twitter等。不論哪一種都是經由和朋友、粉絲間的交流來達到情感維繫。而且這些內容往往是你願意花時間去閱讀的。
# 行動 #
從2008年智慧型手機開始普及後,原本不屬於3C裝置或原屬於筆電領域的地盤,開始被手中的手機、平板等所入侵。而且開始透過Apps來上連網瀏覽資訊,而非傳統的瀏覽器。
※ ※ ※ ※ ※ ※ ※ ※ ※ ※ ※ ※
推廣工作 (Promotion)
針對前述消費者所在的不同管道,去設計與執行推廣活動(Promotion),以吸引消費者注意。由於各種顧客來源,各有其不同的服務模式和消費者行為模式。所以需要進行不同的推廣行銷。
# 搜尋:讓客人找上門#
針對搜尋引擎使用者進行推銷活動,有「免費」和「付費」兩種方式。由於大致上使用者常只點選排名前面的搜尋結果,前3名會得到80%的點擊。所以要試著讓網站排名在前面。
- 免費的手法常是指『搜尋引擎最佳化』(SEO,Search Engine Optimization)。最簡單(但最難達成)的方式,就是提供好內容,透過網友分享(例 :Google+1)的方式,使點閱率提昇。
- 付費則是購買「關鍵字廣告」。也就是『搜尋引擎行銷』。讓有「購買意圖」的消費者,很快發現你,並從Google轉到你家網站的捷徑。
# 新聞媒體#
網路新聞媒體和傳統新聞媒體非常相似。也會有公關稿或廣編稿等,或是看板廣告。
# 社群媒體#
形式多樣且持續變形中。不過最大的共通點就是,誰都可以直接參與其中。只是想要獲得影響力,就需要建立起別人對你的信任。接著,才會自然而然,獲得推廣的機會。其中目前的研究指出,現況來說又以內容網站,也就是以網誌、影音分享等為主的較具有行銷效果。
- 網誌:就像網路出版的雜誌,內容千奇百怪,各種主題都有人經營。不過,很多內容並不佳。但卻是最精確的客戶來源,因為會被吸引的,肯定是有興趣的。有些相業者還會施小惠(或買通)給 blogger,做有廣告性質的推薦文(開箱文);算是一種置入性行銷。但依法要揭露付費事實。
- YouTube與病毒影片:將吸引人的影片上傳到YouTube,然後透過Facebook等分享連結。不僅製做成本低、上架時間長、內容更豐富、不用付廣告費和搶時段。但缺點是,不見得能病毒化;所以考驗著創意。
- 社群網站與粉絲行銷:類似網誌的效果。
- 討論區:台灣的主流是Facebook,是最重要的推廣管道(小編:但目前研究效果卻最差)。每個粉絲團中重要的不是粉絲數,而是「讚」「留言」「分享」的數字。而是這樣傳布出去「觸及的總人數」。
# 行動(智慧型手機)#
手機會是新的推廣管道,又分為「Mobile Web」和「Mobile Apps」。
- Mobile Web:不是單單的讓手機能連網,而是指可以透過手機的小螢幕輕鬆的瀏覽的行動版網站。另外,也要開始注意平板用網站的最佳化,因為平板已是成長率最高的裝置 (小編:或許是比手機更合適的閱讀管道)。另外,在行動裝置的廣告上,消費者點擊連結後,可以撥電話給你、可以打開地圖,並引導到你的商店(包含實體)。更加的多元化,且變的更有價值。
- Mobile Apps:目前已超越Mobile Web成為手機用戶最常停留的地方。因為你不會透過手機的Web上FB,而是使用Facebook App 來連FB。Apps 也有自己的廣告模式,不過較難精確的掌握投放的Apps精確度。目前也有用下載App數做為收費模式。另外,Apps開發商間也有聯營互播廣告的模式,相互拉抬對方的App。有時Apps也會透過限時降價來促銷,以創造出下載量。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產品,用來和顧客交換價值
當目標顧客連上你的網站成為對你的產品感興趣的潛在顧客,就要想辦法透過一個「神奇機器」將這些人「轉換(conversion)」成你的消費主顧客。而這個轉換的動作就是「Follow」、「Usage」、「Revenue」、「Retention」、「Referral」。這樣才能創造出最大價值。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轉換一:追我吧 (Follow)
當一個目標客戶被你導入網站,成為你的潛在顧客,會馬上購買的人遠遠低於1%。所以重點是應該先建立關係,讓我們有機會持續讓他接收你的訊息或建立溝通管道。這樣才能有機會留下一部份的潛在顧客,而這樣留下的人大概不會超過10%。
# 選項1:電子報 #
最傳統的選項。但現在人的 E-MAIL太多,若內容無法持續吸引人,很快會被歸類到垃圾信件或直接刪除。
# 選項2:粉絲團(追蹤你的 fb, g+,… 帳號) #
點擊一下就可,所以轉換率高。但缺點是穿透率低於e-mail。再加上如果不能一直有吸引他的內容,讓他按讚。就會從他的動態訊息中消失。
# 選項3:RSS #
較過去的工具,目前主要使用者可能是偏死忠的科技迷。
# 選項4:下載我的APP #
最新方式,可經由推播方式來向下載者傳遞訊息。
※ ※ ※ ※ ※ ※ ※ ※ ※ ※ ※ ※
轉換二:用我吧! (Usage)
要讓潛在顧客能很快學會使用你的網站。這樣才有機會讓他試試你的網站。太複雜是會讓使用者卻步,大部份人可沒空讀厚厚一本手冊。
經典範例:Dropbox
這個目前最受歡迎的網路硬碟服務,它的網頁設計得出奇簡單。首頁,就是一個畫風拙樸的產品使用說明動畫。告訴使用者如何可以很簡單的就使用它。另一方面,它的功能也設計得很單純,甚至只能同步一個目錄(dropbox),但對一般的使用者而言這就夠了,而且完全沒得思考,反而方便。而且這樣系統在設計時要考慮的事情也變少,反而更穩定。
另外,可以透過量化的測量工具去分析使用者行為。這樣才能精進網站,瞭解大家感興趣的地方,進而加以改善。
- 網頁:Google Analytics、Clicky、Mixpanel。
- Apps:Flurry、Localytics。
※ ※ ※ ※ ※ ※ ※ ※ ※ ※ ※ ※
轉換三:掏錢吧。創造出營收 (Revenue)
當顧客開始使用你的網站或產品,接著就要思考如何從中創造出營收,甚至是進一步從中獲利。不過,這是個很困難的動作。也因此絕大部份網路公司都賠錢。例如知名的社群網站Facebook、Twitter等。(小編:其中Twitter甚至連如何創造營收都還沒真正具體做法,目前剛在實驗階段。)
經典範例:台灣 GQ/Vogue
一般雜誌電子化,都會害怕傷到紙本市場。所以不願降低售價(電子的成本低很多),甚至還會晚紙本幾天發行、或少一些內容。
但GQ/Vogue 不是,不僅比紙本早發行,還多了更多影音專屬內容,價格卻是紙本的六折。這樣的市場策略成功的獲得消費者認同,更重要的是,過去繁體中文版只在臺灣銷售,現在還能賣到全世界。
【VOGUE GQ雜誌iPad版2011年1月號正式發售】
收費的方式有倆種選擇:從廣告主(獲益者)或和 從消費者(使用者)
- 從廣告主(獲益者)
- 從消費者(使用者)
常見的營收模式包括:
# 電子商務 #
賣廣告、賣東西。尤其是成為長尾型的新通路。在臺灣電子商務佔總體零售額已接近10%。但在網路上開店賣東西,並不如想像中那麼容易。除了資訊技術問題,還有存貨、金流、物流等問題挑戰。
# 網路廣告收入 #
除了主動去找廣告主外,還可以加入廣告聯播網,進行被動的廣告營收。而其中最知名的就是 Google AdSense。這是業餘部落客或網站還小時,賺取一些收入,不僅不需要養業務,設定通常也很簡便。不過,壞處就是投放的TA不精準,且收入微薄。
# 付費服務與內容 #
所以網路公司除了賣實體的東西外,更想賣「虛擬」的服務和內容給消費者。因為這樣沒有庫存壓力,毛利也特高。其中,有一種同時有免費和付費並行的「Freeminm」。提供基本的功能,當使用者要進階服務時,才需付小額的月費。像Gmail、Dropbox、Evernote…等。
但該如何讓顧客願意掏出皮包付錢?這其實和網路服務與內容的定價策略息息相關。定價策略應力求『簡單為上』;你越容易讓消費者知道,花了多少錢、買了啥,就越容易讓消費者決定買。因為賣方不是在跟另一個產品競爭,其實是在跟消費者「不買」這個決定做競爭。
經典範例:APPLE的iPod、iPhone、iPad
Apple 的定價策略就很明確區分為 『入門 / 進階 / 最好』。而且是用消費者可以直接感受差異的 容量 『16GB / 32GB /64GB』(CPU速度誰感受的出來 價值的差異)
除了去思考如何創造營收,也該去評估創造營收的效率,這樣才能知道改善的空間和改善的成效。其中最常用的工具是『每戶營收貢獻值或是訂單轉換率』(ARPU,Average Revenue Per User)。透過和其他競爭者比較ARPU,才能正確得知是否有良好的經營成效。
※ ※ ※ ※ ※ ※ ※ ※ ※ ※ ※ ※
轉換四:留下吧 (Retention)
當你的目標客戶開始產生第一筆營收,成為你的真正客戶後,更重要的事情就是如何讓他們願意留下。
高留下率很重要,因為大部份的收費都無法回收成本,只有在客戶長期使用一段時間後,投資才會真正產生效益。要想要有高留下率,就要去知道『這些人為什麼要用你的產品』、『為何要花錢』、『為何想繼續花錢買下去』。你需要更有效率的方法得到正確答案,透過滿意度調查、網誌、粉絲頁或意見信箱都是好工具
常見的網站留住顧客的手法包括:
# 網路效應(network effect) #
這是最棒產生留下率的方法,這是指當一個產品越多人使用,它就越有價值;當你的朋友都在用它,又更棒的是互相都用時又可以發揮更大功效時,那就自然會吸引更多人。例如Facebook和Google+ ,雖然功能很接近,但因為朋友都在fb 所以你不會輕易轉到g+ ; 而當你用fb 越久,朋友加越多,你的黏著度就越高。
# 搬家成本 #
這是另一種手段(一種負向手段),例如你想搬到另一個blog 去發表文章;可是如何將舊內容搬過去就成大工程;最後你可能就放棄這個念頭。像遊戲或討論區網站也是,你可能已經累積一定的等級,若去其它地方就要重頭來過。
# 忠誠度計畫 #
例每十送一、累積里程等...。
# 回購優惠 #
當次消費就附上下次消費的優惠卷或可折價金額。
# 定價策略 #
年繳比月繳便宜。
最後,除了嘗試各種方法讓顧客留下,並持續消費,也要建立評量指標。『每用戶終身貢獻值』(LTV,Life-Time Value) 就是一個重要的工具,這是用ARPU去乘他們的平均壽命(留下時間,若高過一年要換算成貨幣現值)。這個值代表了可以花多少預算去爭取一個顧客 (CPA = Cost Per Acquisition),只有LTV遠大於CPA 時,才代表這是會賺錢的好生意。
※ ※ ※ ※ ※ ※ ※ ※ ※ ※ ※ ※
轉換五:拉人吧,向朋友推薦 (Referrals)
最後就是要讓你的客戶願意去向他的朋友宣傳,幫忙推薦、找人加入。這是會比企業去進行行銷會有效率的多,只是困難點是你無法控制。想要讓你的客戶向朋友推薦,除了產品本身的品質外,可能還需要些適度的誘因,例:dropbox 每推薦一個朋友就可免費獲得額外的儲存空間。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結語
把訪客(visitor)送過「Follow-Usage-Revenue」的過程就是你的轉換漏斗(conversion funnel),也就是將目標客戶逐步篩選成營收的過程。身為網路產品行銷人員,要去優化這個FUR 過程, 轉換率越高,營收效率就會越好。然後再配合上 Promotion 、 Retention 、Referral 這三者,做為你的成長引擎。不僅重視推廣而來的新客戶,更要注意如何讓既有客戶的營收生生不息。這樣才是維持網站成長的不二法門。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讀後感想與推薦
這是一本從事網路創業者或行銷人員的實戰經驗分享。主軸分成網路發展的歷史、網站行銷、APP行銷三大塊。重點其實是放在APP的部分。不過,我對網站行銷的部分比較有興趣,所以就僅摘要這個部分。
傳統的行銷講究『4P』 (產品Product、價格 Price、推廣 Promotion、通路 Place),但已經很難完全說明面對網路行銷時的特點,與時代的改變。也因此近年來,有另一派行銷策略的方法論也就是『4C』 (顧客 Customer、成本 Cost、溝通 Communication、便利 Convenience)。而本書所提的『TAP FURRR』就我的觀點,比較像是4C的網路實戰版變形。非常務實地說明了,網路行銷者該注意和困難之處,是本值得多讀幾次的網路行銷手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