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3月29日 星期六

≡【電影】美國隊長2 ~ { Two sides of a coin }

奇怪ㄟ~ 美國隊長你學黑寡婦扭腰擺臀個啥勁? 有點娘說.


# # # # # # # # # # # # # # # # # #
先重溫第一集的介紹,喚醒記憶



# # # # # # # # # # # # # # # # # #
劇情簡介

    這集的美國隊長從二戰時代,進入到了現代社會。所以整個畫面不會像上一集一樣,樸素又一點科技感也沒有。而且影片開始沒幾分鐘,美國隊長就和黑寡婦一起俐落的出任務,去搶救被海盜夾持的神盾局研究船。從這一刻起,快速流暢的打鬥、盛大的爆破場景、多場刺激的飛車追逐場面、各式絢麗武器的出場,這才是真正的威漫英雄片啦。我十分贊同網路上所評論的,這集不論劇情、場面都大勝前作。


    在這次的科技船搶救任務中,美艷的黑寡婦還偷偷的拷貝船上的資料,身負另一項秘密任務。原來這艘船是要執行「洞見計畫」,要發射衛星到太空中,然後搭配神盾局最新的三艘高科技飛行航母,執行除暴安良的任務:『在壞人要做壞事前,先從太空中給他一槍斃命!!』 但是,局長卻發現哪裡不太對勁,所以他派黑寡婦去做情蒐。而這件事,也引來神盾局內鬼的反撲,讓局長身負重傷只能裝死避禍。

    而正義的化身美國隊長與黑寡婦也雙雙成為神盾局宣告要除去的內奸。因此,神盾局出動最精銳的特戰隊,和神秘的殺手酷寒戰士,聯手追殺。另方面,隊長和黑寡婦則在戰鷹的幫助下,試圖找出其中的陰謀。謎底揭曉,原來以為早已被消滅的九頭蛇集團,滲透到了神盾局各個階層。打算透過被改造後的「洞見計畫」,去除所有妨礙九頭蛇接管世界的人。

    當然,美國隊長及時阻擋了這個陰謀,打下了那三艘航母。也知道了酷寒戰士是他最好的哥們的真相。…..(待續 到 第三集 或是 復仇者2)

(PS. 網路上知道有2個彩蛋,可惜沒看到第2個;據說是酷寒戰士去找身世之謎。…. 多嘴一句,具網路小報指出,酷寒戰士在漫畫中會是第二代的美國隊長。)

寫在後面的反思(1)

美國隊長2 預告片 剪了一段 很有意思的對白。

Falcon: 『How do we know the good guys from the bad guys??
        (怎麼分辨好人或壞人??)
Captain:『If they’re shooting at you, they’re bad.
        (開槍射你的就是壞人!!)

我覺得這個分法真的很棒 很簡單!!

SO~ 只要和我意見不合的人... "一定是賣台"
SO~ 只要跟我想聽的不一樣... "一定是洗腦"
SO~ 只要把我支持的人趕走... "一定是鎮壓"

SO~ 這個世界真單純又美好~ 噗~~~



寫在後面的反思(2)

劇中的壞人頭目安理會秘書長皮爾斯,就某種程度來說,其實是有崇高理想的好人!!!!????

Pierce:『Captain, in Order to build a better world, sometimes means turning the old one down... And that makes enemies.
        (想要打造新世界常常是需要翻轉舊世界的...)

    身為電影中的惡魔黨〜九頭蛇組織的成員們,其實他們並不認為自己是壞人,而是認同要打造一個美好社會,就必須有所犧牲,要打造完美的新秩序才行。也因此,九頭蛇過去附身在希特勒、共產主義旗下。就某種角度來看,其實就是要打造理想的烏托邦……。

    電影中有一段對白說:只要在這60億人口中,除掉2000萬人,就可以打造完美世界。若果真如此,你認不認同?? 其實,有理性的人一定都會說反對。當然,加上電影中打算消滅的是最有才華的人、有正義感的人、…,也就是那些好人。因為,好人會有思考能力、會有意見,或反對規規矩矩的生活,就是因為不受控制所以要消滅。因此,更沒有任何一個觀眾會同意吧。

    BUT~ 若是要除掉的都是作奸犯科的殺人犯、強姦犯,或吃人不吐骨頭的壞心商人、倒行逆施的獨裁者、…。若是要消滅的是這些人咧? 我想,很多人會跟我一樣有點遲疑說不出答案。

    其實,這類的議題出現在很多電影中。像「關鍵報告」中就會在壞人要做壞事的前幾分鐘逮捕他,避免有人真的受害。若真的是這樣,而且確定不會像電影一樣,被有心人士竄改結果,那你支持嗎? 這其實就是長久以來被拿來探討的主題。當然,不論如何,我們還是應該要堅持「無罪推定」,也該相信每個人都該有自新的機會。只是,當壞事降臨我們頭上時,我們是否真的能這樣看待那些『壞人』? 我還真的不知道阿~





◇◇◇◇◇◇◇◇◇◇◇◇◇◇◇◇◇◇◇◇◇◇
50 小札 (第23篇的電影)
◇◇◇◇◇◇◇◇◇◇◇◇◇◇◇◇◇◇◇◇◇◇

2014年3月26日 星期三

≡ 分歧者

    「數十年前,我們的祖先明白了一件事,那就是世上的連綿戰火不能歸罪於政治理想、宗教信仰、種族,或者是國家主義。他們認為那是人性的錯。那是人類――不論以何種型態――向邪惡屈服低頭的結果。於是,他們區分出派別,以期將他們心目中世界亂源禍首的特質連根拔除。

    歸罪侵略性的人組成友好派。

    歸罪無知的人組成博學派。

    歸罪口是心非的人組成直言派。

    歸罪自私的人組成克己派。

    歸罪膽怯的人組成無畏派。


    「這五個派別攜手努力、和平共處了好多年,每個派別對社會都有不同的貢獻。克己派擔起政府組織中的無私領導人,直言派提供法律部門可靠又公平的人才;博學派貢獻智識豐富的教師與研究人員,友好派提供善解人意的諮商師及照護者;無畏派則保護大家免受內憂外患威脅。但每個派別的貢獻並不限於這些,我們互助的範圍無法一一詳述。在這些派別中,我們發現了意義,發現了目的,發現了生命。」我想起派別歷史課本上所提到的座右銘:派別遠勝血緣。我們的派別遠勝家庭,那才是我們一生的依歸。但這樣的解讀是對的嗎?



The Upside of Irrationality:The Unexpected Benefits of Defying Logic at Work and at Home
  • 作者:薇若妮卡.羅斯 (Veronica Roth)
  • 譯者:簡秀如
  • 出版社:高寶
  • 出版日期:2012年11月28日



寫在前面

    好一陣子前就不太碰YA(Young Adult)小說,不知是不是因為離我的年紀已經太遙遠,所以我很難被感動。哈利波特只勉強看到第5集、暮光之城看不完第一集、飢餓遊戲第二集看沒幾頁就放下來。當然,電影例外拉,因為加上視覺效果還蠻好打發時間的。剛剛還認真地回想起是跟哪個美眉去看了那部青春吸血鬼電影…。

    所以,在誠品多次經過這套3部曲時,我都沒停下腳步過。只是因為電影快要上映,看到預告敘述著要將人類分成不同派別,才能和平相處。那對到底是那些派別? 而讓我想一窺究竟,看著、看著讓我想起最近台灣的太陽花學運。如果,將台灣人分成5種派別,我會是哪一種?而其他人又會是哪一種?? 多少感覺台灣目前陷入了很深刻的派系之爭,而且還加了顏色....。

    當然,看完第一集後,即使還是完全猜不出結局與故事走向。但已經無法引起我的興趣往下看了,只想回家查查結局就夠了。不過,小說中反諷的烏托邦世界,真的讓我沉思了好久~ 好久~~。





無畏派(Dauntless)
崇尚勇敢,他們矢志成為保衛社會的力量

博學派(Erudity)
認為學問是一切的根本,因此不斷追求新知;

直言派(Candor)
厭惡迂迴隱瞞,視謊言為戰爭的導火線;

克己派(Abnegation)
相信,人若無私,世上將不再有紛爭

友好派(Amity-The Peaceful)
愛好和平,總是盡全力避免一切衝突。


# # # # # # # # # # # # # # #


    據說,大部分看完小說的人,都會說自己是分歧者;但你無法選擇當分歧者,因為那不在選項中。......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若是一切都造最原始的設定走,我在想這樣的烏托邦世界真的該是美好的。在第一部中,女主角出身於克己派。克己派非常無私,自願選擇節慾、不重物質、粗衣淡飯的生活。只想擁有生活中的小確幸。其實,感覺比較像宗教。所以,是給人一種很舒服的派別。但真的身在其中,就一定不一樣了。因為,人都是有慾望的。刻意的壓抑慾望其實是有問題的。所以我常覺得,宗教界中好人多,但心理變態的人也不少。

    而這樣的人,負責政府的決策感覺真的很妙。理論上,無私的人是該負責政府的運作,這樣就能一視同仁地對待各階層。想想,這不就是典型的共產主義的延伸嗎?所以,很有趣的政府最高負責人就是克己派的「馬克思」。而可想而知他也是小說中的大反派之一,就有點像金庸小說中的岳不群一樣的角色。

    也因為,克己派的性格,其實就某種程度來說,是保守的。也不懂得為自己的所作所為辯護,因此,事實上並不太受歡迎。起碼,在小說中飽受博學派攻擊。

    但真正醉心於追求「科學」的人,會有時間花在政治上?這其實和現實社會不同。不過有些聰明的人不甘寂寞倒是真的,常口出狂言,瞧不起其他人。小說中,博學派認為克己派的政府的所作所為,讓社會停止發展,他們相信科學的力量,甚至認為人性可以被科學所控制。所以,他們最後發動了政變,推翻了克己派政府。

    所以,這個人性的烏托邦世界中,原先設定的各派別的正面傾向,就在百年來的演進下,成了各派成發展往各派別的負面傾向勝出的窘境。如直言派,在誠實的包裝下常某口謊言;派別中專注於學習辨別對方是否在說謊,另方面我想也發展了說謊如何不讓人識破。而友好派則僅是成了不敢得罪他人的騎牆派。至於無畏派,就淪為逞兇鬥狠的派別,最後直接被科學洗腦變成無意識的殺人工具,協助博學派消滅克己派。想想,從歷史的觀點來看,果然是一再重複上演相似的劇情阿。



寫在後面

    我自己覺得現在的學運,有點像是『克己派』的政府對上『直言派』的在野勢力,而廣大的民眾其實是『友好派』;至於『博學派』與『無畏派』其實並不存在於台灣。而我們正在發揮各自派別的正面力量嗎? 感覺卻是在發揮負面傾向於極致阿。而我就是那不想表態的爛好人嚕 呵呵呵





# # # # # # # # # # # # # # #
很好聽的電影主題曲:
Ellie Goulding / Beating Heart



2014年3月22日 星期六

書摘:『為什麼你的故事被打X』

會說故事~ 是在懶人包時代裡獲得成功最重要的本事

創意、編劇、文案魔力鍊金術
  • 作者:D.B.吉爾 (D. B. GILLES)
  • 譯者:郭玢玢
  • 出版社:典藏藝術家庭
  • 出版日期:2013年08月01日
  • 我的推薦指數:★★★★★


※ ※ ※ ※ ※ ※ ※ ※ ※ ※ ※ ※
故事靈感的源頭:翻翻你的行李箱

    好點子常常都是偶而降臨的,我們常常可以在一些生活經驗上,獲得一些啟示 (小編:因為看過ET,所以寫出了都教授 XD )。但是否夠大到讓讀者有興致看完至少 100頁的劇本,…最後變成 100分鐘的電影?

    我們可以先試著,將我們的點子就只用一句話來描述劇本情節,將故事濃縮到極端簡潔。但卻讓任何人都能想像出這部電影的全貌..。這樣若還能引起別人的興趣,那就代表是個有希望的點子。

    若這樣的點子又和一些反正常社會行為相關,包括那些陰暗、駭人的行徑…,仍深深吸引現代觀眾。最好的故事似乎都跟重大爭議有關,也通常都是發生在浪人、怪胎、適應不良者或是偏離人生正軌的人物身上。除了話題性外;若是日常的故事,我們身邊就有,幹嘛要花錢進戲院看咧!?


王牌大騙子
(Liar, Liar)

把說謊當成家常便飯的律師,因為兒子的生日願望成真,讓他在24小時內只能說真話。

驚爆銀河系
(Galaxy Quest)

昔日科幻影集演員們,被外星民族誤認為大英雄,要他們幫忙挽救他們星球的危機。

飛機上有蛇
(Snakes on a Plane)

幾百條蛇被放進機艙內,以企圖暗殺一個在警察護送下的目擊證人。



    這樣的粗略點子 (The vague idea),可以開始再擴充成基本提要 (basic premise),然後條列出主要的故事大綱 (storyline)。有了這些故事計畫後,再來才可以開始準備寫劇本了。為何先寫出成功的故事大綱? 因為設定目的地很重要,所以不論如何都先寫一個出來。假設你沒有故事的方向,你將會陷入迷航。


※ ※ ※ ※ ※ ※ ※ ※ ※ ※ ※ ※
聰明的起步:劇本寫作的標點理論

    完成劇本的第一稿 (first draft),是你的首要目標。沒有這份第一稿,你就無法開始重新思考、修改、潤飾。而要完成第一稿的第一步,就是學會如何「開始」。而利用三幕式的架構,可以簡單的幫助你完成最原始的故事框架。

第一幕以  問號 (?)  結束 :: 建立一個誘發事件
男主角遇到已婚的女主角,女主角並不幸福,所以他們展開了愛戀…,但他們的私情是否會被揭穿??  )

第二幕以  驚嘆號 (!)  結束 :: 令人意外的新進資訊
男主角無意間發現,女主角的丈夫居然是黑道老大,劇情面臨轉折點,男主角面臨愛情與性命的抉擇;但他決定為愛而戰 !!!  )

第三幕以  句點 (。)  結束 :: 讓故事完整
男主角想出的對策…。  )


    寫劇本時切記,你不能寫一個毫無進展的故事!! 戲劇是一個揭露的過程,你的故事必須往前進,若是一連幾頁都沒有發生關鍵轉折點,就代表你的故事停滯不前

    你的主角所說的話、所做的事,都必須有助於故事的演變。而非單純的日常作息,或許你認為這樣有很多深意(小編:除非你在寫藝術電影。),但你肯定會失去我們。
  • 如果你真想描寫主角準備早餐…那就讓她切完吐司邊,然後排成符號念起讓自己強運的咒語。
  • 如果你的故事是讓她在上班途中偶遇初戀情人;那就讓她惦記她,第二天一早細心打扮… 然後沒遇到… 。過了幾天又偶遇… 然後…又然後…。



※ ※ ※ ※ ※ ※ ※ ※ ※ ※ ※ ※
設計一個好主角:不論是何片型…主角都要很有魅力

    要保證你的主角很有意思,他不一定要是好人,或長的可愛,但一定要是觀眾想花時間相處的人,所以要加點人味,有些小怪僻最好,因為每個角色都該有些弱點,而這些往往最能逗弄觀眾,而且讀者或觀眾會記得這些。

    你要讓這樣的角色,面臨命運的突變(PERIPETY) ~ 從篤定到不安、從熱愛到痛恨、從自信到自我懷疑…。或是讓主角吃些苦頭,真正的苦頭。而且不是一點點,而是很多。不然就太無聊了。想讓觀眾產生同理心,就要讓他吃點苦。你的角色要處裡的麻煩越多,你的劇本就會越好看。



※ ※ ※ ※ ※ ※ ※ ※ ※ ※ ※ ※
為每一幕加油添醋的小絕招

第一幕: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

    如果你能在一開始時就把結局埋設在裡面,你就等於施展了一次成功的魔法。

    我們會被一部電影吸引,常常是因為我們一邊推論、一邊期待,到最後又大感意外。但當我們回頭想想,又發現一路以來都是各種暗示,甚至是開頭就出現了。

    大部分的觀眾猜得出故事的結局,因次樂趣都被剝奪了。當事情朝意料之外發展,就等於收到驚喜…。


第二幕:要設計障礙、轉折…障礙、轉折…障礙、轉折…

    如果沒有大驚喜可用;次佳的選擇是提供觀眾一個情境讓他們情緒受衝擊說出“現在怎麼辦?”

    或是在這中間製造一些反諷的情節。


第三幕:一定要成交

    若這個故事的主要戲劇化問題太快被解決了,會讓觀眾已經沉浸在前戲中,但突然結束完全沒有興奮。一個小絕招是在最後的 5分鐘才發生一個新事件,把故事帶往另一個意想不到、引人入勝的新方向。然後,成為結局的關鍵。



2014年3月15日 星期六

書摘:『聚焦第一張骨牌:卓越背後的超簡單原則』

    如果你同時追兩隻兔子, ................
................ 那麼你一隻也追不到!!   

The ONE Thing: The Surprisingly Simple Truth Behind Extraordinary Results
  • 作者:蓋瑞‧凱勒 & 傑伊‧巴帕森 (Gary Keller & Jay Papasan)
  • 譯者:羅耀宗
  • 出版社:天下文化
  • 出版日期:2014年03月05日
  • 我的推薦指數:★★★★☆

寫在前面的推薦

    很簡單的一本小書,內容也不深。但閱讀完後,卻被這些簡單、淺顯的道理所震撼。想想真的,專心、聚焦於一件事,才是獲得成功的不二法門。


人生的秘密是甚麼?
一件事
就是一件事。
只要堅持做那件事,其他連狗屎都不如。

但一件事是甚麼事?
那是你必須去想的!!

聚焦於『一件事』,是達成你所要東西的最佳方法。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如果每個人時間都相同,為何有些人成就比較好?

    答案就是他們直指事情核心,從小處著手。只做該做的事(最重要的事)
    雖然是最重要的小事,但當你越做越多時,將成幾何倍數的力量爆發這就是骨牌效應。因為每一件小事就像骨牌一樣,當它是循序漸進,一件件完成(一塊塊倒下);當你做對第一件事,你就會做對下一件事,若能日以繼夜,循序而成。那麼終將成為大事。

    就像一間企業一般,會因時代改變而轉型。但最成功的公司知道一點,就是尋找「我們的一件事」,像

  • Intel 只賣CPU
  • 星巴克專心做咖啡
  • Google 用心在搜尋


    任何大成功的故事背後,總有一件事在那裏



※ ※ ※ ※ ※ ※ ※ ※ ※ ※ ※ ※
聚焦前要先建立的六個觀念

#1. 每件事情的重要度一定都不同
    單單忙碌是不夠的,因為螞蟻也一樣。問題在於,我們忙些什麼??

    不少待辦事項多做無益,所以要分清楚事情的輕重緩急,只做非做不可的事。因為待辦事項清單通常很長;但成功清單卻很短。學習用 80/20法則去分類事情,因為只要一些少數的事情(原因),就會創造出大部分的成果。

不管如何,做最重要的事,永遠是最重要的事!!


#2. 同時作多件事,效率反而比較差
    不是我們時間太少,而是我們覺得自己需要在有限的時間內做太多事。結果只是將時間花在切換不同事情上,虛耗了時光。


#3. 選對習慣,並養成自律
    研究顯示,養成新習慣平均需要66天。因此,紀律只需要維持得夠久,就會成為一種習慣。

    成功是指做對的事,而不是把每一件事做對。只要我們持續堅持只做最重要的是,那就將成為我們成功的好習慣。


#4. 意志力要適當運用,不可超載
    意志力就像電量有其上限的電池,但可以待機時充電。因此,這種有限的資源必須加以管理,當你的意志力在最高的時候,去做最重要的事。而當意志力不堅時,給自己一點休息充電的空間。


#5. 工作與生活兩者就像蹺蹺板
    我們其實無法追求,常態性的工作與生活的平衡。

    所以我們可以追求反平衡,也就是一段時間多花時間在追求事業,過一段時間則多花些精力在家庭。透過快速的輪動,時而工作擺第一,時而家庭,讓兩者都能獲得某種角度的均衡。

    因此,我們不是追求平衡,而是進行優先順序的選擇。你必須做出選擇,而且專注於最重要的事情上


#6. 沒有人可以決定你的極限
    當你接受自己也能成就大事,看事情的方式就會不一樣。

    因為成功需要行動,但行動需要想法。相信可以有大成就,會使你勇於問不同的問題、想不一樣的答案。每個人擁有的時間數量相同,而賣力工作就只是賣力工作而已。因此,在你工作的時間內做了哪些事,會決定你有什麼樣的成就。
  • 成長型的思維模式:會想大事和設法追求成長。
  • 固定型的思維模式:會設下人為的限制和努力避免失敗。


    所以請擴張你的生活
別怕挑戰,而要擔憂平庸。
別擔心浪費,而該害怕沒有活到極緻。

要大膽行動,只有這樣才能體驗人生
~ 別只照上帝給你的菜單點菜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成功的關鍵:不在於我們做過多少事! 而在於我們作對哪些關鍵少數事?


※ ※ ※ ※ ※ ※ ※ ※ ※ ※ ※ ※
學習聚焦的四個秘訣

#1. 聚焦於問題
    我們想要的是答案,但卻該聚焦於問題。因為問錯問題,會得到錯誤的答案;問對問題才會得到想要的正確答案。問最強的問題,則會改變你的一生

    問題該聚焦在:『我能做哪一件事之後,其他事就會變得比較容易或不必做?



    你必須一直重複地問聚焦問題
    我能做哪件事…
    做了之後…
    其他事變容易或不必做 ?


#2. 寫下你的目標,讓過程視覺化
    不斷的聚焦...不斷的將今天和你所有的明天連結起來。
    試著將一個大目標化整為零,分解為達成目標所需的好幾個步驟。透過將目標設定回推到現在,將有助於你在規劃和取得不同凡響的成果時的策略思考。

有朝一日的目標
5年的目標
1年的目標
月目標
週目標
日目標
現在


預約你的休息時段

預約你做一件事的時段

預約你的計劃時段


加強效果的技巧

    設計一個大表格,每一天只要你有做到自己要求的事,就畫上大大紅色 ☆;經過幾天連成一線 你就會越看越開心,想著如何堅持的連下去。要將每一點 『小成功』連綴成『大成功』。



#3. 培養做好一件事的三個執著
  • 超過 1萬小時的練習(大師的養成之路):大師是一種思考方式、一種行為方式。你要不斷學習,往上精進。專家的表現通常不是來自於天賦,而是持續的練習。(參閱鈴木一朗的小故事)

  • 從 E(雄心 entrepreneurial) 到 P (目的 purposeful)你只是盡你所能去做,還是以這件事最好的方式去做?雖然你盡了最大的力,但或許你只是不願改變,去找更好的方法。當你只是雄心型,你只會用自然而然的方法,用熱情與天生能力去努力;但最後會遇到瓶頸,成就有所上限。所以我們不接受天生方法限制我們的成功,當持續努力遇到瓶頸時。要尋找新的模式和系統、更好的做事方法,來去突破難關。抱持 P 心態,才能做到遠遠超過個人天生能力的事情。在成功的路上,最大的障礙其實是,我們一到我們可接受的水準後,就不再進步

  • 當責的態度:為你取得的結果,負起完全的責任,不將責任推給任何人,是你能夠取得成功,最強而有力的做法。


#4. 避開生產力的小偷
  • 無力說不
  • 害怕混亂
  • 不良的健康習慣
  • 環境不支持你的目標 (身邊的人很重要)





◇◇◇◇◇◇◇◇◇◇◇◇◇◇◇◇◇◇◇◇◇◇
200 貼文
◇◇◇◇◇◇◇◇◇◇◇◇◇◇◇◇◇◇◇◇◇◇

累計
小札 48篇
書摘 87篇
節錄 24篇
筆記 3篇
閒話 38篇

2014年3月14日 星期五

≡【電影】遲來的守護者 ~ { Finding freedom through forgiveness }

Philomena:
I'd like to know if Anthony ever thought of me.

I thought of him everyday.


我只想知道,我的孩子是否曾思念過我




# # # # # # # # # #
劇情簡介與感想



She had a baby when she was a teenager...

She’s kept it secret for 50 years.

You’re talking about a human interest story. I don’t do those.

Why not?

...

Do you think I should do a human interest story?





    這部電影是取材於愛爾蘭的真人真事,若從原著書名副標寫著『A Mother, Her Son and a Fifty-Year Search』而來聯想,應該會覺是部很芭樂與灑狗血的肥皂劇;所以港片就取名叫「千里伴你尋」這類淺白的片名。而台灣果然保有中華優良傳統文化,片名很優雅又富含深意的題為『遲來的守護者』。全片其實深涵著極豐富的人性溫馨與故事張力。

    守護者也可稱為守護天使,在西方基督宗教故事裡,每個人都有多個守護天使圍繞身邊,而這個守護天使(母親)卻無法盡責的陪伴孩子身邊。可是不是缺席、不到… 而是「遲來」… 那是一種想到卻無法到 … 被企盼但卻企盼不到的懸念。最後,即使到了卻也遲了,雖然抱有缺憾可是卻又給人一種最後還是圓滿感覺。

    查了一下,女主角的名字,不知是不是真名。西方人父母取名時,其實也是會選一個他們想給小孩祝福的名字,「Philomena」在天主教上其實是「聖女菲洛默納 St. Philomena」之名。這些所謂的主保聖人的目的是在祈求某一位聖人的保護或請求此聖人在人們生活中某些層面提供幫助,比方說:對國家、對都市、對聖堂、病癒、職業、某一事件等。而有趣的是 St. Philomena 保護的是「無子的婦女」,也有代表聖潔與純真之意。

    也因此,雖然有些人認為這是一部反天主教電影,因為片中刻畫的部分偏執的修女醜陋的一面 (小編:讓我想起台灣某位可以撿到鑽石的傳道者),可是片中其實卻處處充滿了宗教意涵,我想這樣的矛盾也是這部片的趣味之處。

    對女主角(Philomena)而言,就是一個年邁但信仰堅定的老太太(或者說是大嬸)。沒甚麼學識、沒見過世面、喜歡言情小說(仍相信浪漫又不切實際的愛情),但更相信人性本善。她可以很快和陌生人聊成一片,例如和片中的墨西哥廚師開心談天;喜歡讚美別人,例如對服務人員總是說「你是萬中選一」。然而,在她風趣形象之下卻背負著一個悲情往事。當片中才放映幾分鐘,出現一幕她看著一張小男孩照片,悠悠說出今天是他的生日時,那份無助與哀傷,令人動容。

    Philomena保守了50年的祕密,在這天潰堤。她想念她的孩子,想知道他過得好不好。她和教會簽了約,要帶著這個秘密到墳墓,但片中一幕她說著:「她不知是違背諾言或還一輩子活在謊言裡的罪,哪個比較大?」,篤信宗教的她決定自己去找出答案。雖然,每個觀眾都會覺得教會和修女們是邪惡的,但她為她們辯護,說其中也有對她很好的修女—「若沒有修女偷偷拍下這張照片給我,我就甚麼也沒剩了」。她也覺得若是小孩跟著她,可能也會吃苦一輩子。其實,雖然現在看起來很邪惡,但在50多年前保守的年代,一個父不詳的小孩,是很難在建全環境下成長的;帶著小孩的未婚媽媽大概也很難在社會上討生活。所以,當時的時空背景,這樣雖然殘忍,但卻是對小孩與媽媽兩者都是看起來最好的做法。也因此,Philomena簽下那張不合理合約時是心甘情願的;雖然,這也剝奪了讓生命自行找到出口的機會。

    然而,在原著小說中(這部分是電影沒有去呈現的部分),主要卻著墨於女主角小孩,和電影的主軸不太相同(這也正是很多小說改編成電影時迷人之處,都一樣就看書就好了)。描述了 Antony在美國富人家中成長,而有機會受到良好教育,甚至在政府高層任職,算是功成名就,但他卻也長期處於身為孤兒(被領養)的身分認同困擾上。更有趣的是,Anthony是一名在保守的共和黨內的未出櫃同志。相映照於他的生母,兩人都是在一個保守團體內,守著一個不能說的秘密。造物者的命運安排會不會太巧合了!?

    只是身為母親,Philomena並不知Anthony在某種層面而言,過得很好。她一值無法獲得孩子的隻字片語,教會不願提供她任何線索,甚至說謊說一切都在一場大火中燒得乾乾淨淨。而男主角Martin 的適時出現,帶給了她一絲絲的希望,即使就像是大海撈針。好在,Martin身為前任政府高層與大媒體見多識廣的前記者,很快就取得了資訊。在那美國的尋子之旅中,其實Philomena 內心是徬徨害怕的。她說著:「如果他流落在街頭、如果他戰死在越南、如果他變得很胖.. 怎麼辦?」訴說著為母的心情,聽著讓人揪心。Philomena多麼害怕當初的決定,是害了孩子的一生。想想,她一定在很多午夜夢迴時因夢到Anthony而驚醒。

    終於找到了,雖然是Anthony已過世的遺憾。但當,Philomena發現Martin居然其實是見過Anthony,即使只是聽到Martin說Anthony只對他說了:「Hello!」,Philomena就雀躍不已,我想她一定覺得這是上帝給她的Sign。也因此,他們決定踏上尋找其他Sign之旅,想知道Anthony的一切。其間,Philomena一度懷疑Anthony是不是很恨她這個母親。直到找到了Anthony的同志愛人Peter,而了解到了Anthony在死前的尋根之旅,甚至於最後就埋葬在那個愛爾蘭的修道院中。

    『我們想要探尋的終點,原來就是我們最初的起點』。兜了一大圈,終於又回到修道院。若仔細看,可以發現雖然Martin開的是不同輛的出租汽車,但仍被信仰虔誠的Philomena掛上保護旅途平安的 Saint Christopher 小神像掛飾。我想這也暗示了她的最後選擇... 選擇了她的堅貞信仰。

    在劇尾衝突的高潮裡,Martin衝去質問那位還在世的修女。正當雙方唇槍舌戰之際,Philomena出現了,但她反高潮的說出了:「我選擇了原諒,雖然那對我是多麼困難」,啥~ 不是該潑那個修女一杯水之類的嗎?好家在,最後Martin幫觀眾說出了:「我無法原諒妳…」 哈~

    只是,我在想Philomena內心雖然有被欺騙的憤怒,但更多的心情是,終於Anthony還是回到她的身邊。也知道,Anthony選擇了原諒,所以才選擇最後埋葬在這對他而言其實是異鄉的修道院。也許,這不是一個一家大團圓的 Happy Ending。但對身處其中的主角們與觀眾而言,都是一種放下。雖是悲劇卻不會讓我們帶著沉痛的悲傷離開戲院,而是回味無窮的暖意。





Philomena: Now we're getting closer, all these years wondering if Anthony was in trouble or prison or goodness knows where. But as long as I didn't know I could always turn myself he was happy somewhere and that he was doing all right.

Martin: Don't upset yourself.

Philomena: What if he was obese?

Martin: Obese?

Philomena: I watched this documentary that says a lot of Americans are huge. What if that happened to him?

Martin: What on earth makes you think he'd be obese?

Philomena: Because of the size of the portions!

Philomena: I did not abandon my child. He was taken from me.



Martin: She's been looking for him. She spent her whole life trying to find him.

Philomena: That's my Anthony.

Martin: I met him.

Philomena: Where?

Martin: At the White House

Philomena: Dear god! What was he like and did you remember anything he said?

Martin: Hello?

Philomena: Hello! Hello!

Martin: It might have been hi.

Philomena: Oh, Martin!

Philomena: We come full circle.

Martin: Yes ... the end of all our exploring, Will be to arrive where we started, And know the place for the first time.

Philomena: Ah, that's lovely Martin. Did you just think of that?

Martin: No, it's T.S. Eliot.

Philomena: Oh well never mind. It's still very nice.

Philomena: I forgive you!!

Martin: What, just like that?

Philomena: It's not 'just like that' .... That was hard for me ... Because I don't want to remain angry ... It must be exhausting.



2014年3月9日 星期日

書摘:『好策略 壞策略』

福爾摩斯對華生說:
『你只是看到 (表象),
卻什麼也觀察不出來 (策略的力量)。』

Good Strategy Bad Strategy:The Difference and Why It Matters
  • 作者:魯梅特 (Richard P. Rumelt)
  • 譯者:陳盈如
  • 出版社:天下文化
  • 出版日期:2013年03月28日
  • 我的推薦指數:★★★★★

感想與推薦

    我很喜歡這本書,因為它將過往講的高深莫測的『策略』,寫的我看得懂了;也明白了為何策略對企業是很重要的。只是,除了方法論,有沒有適當的工具可以協助分析咧? 我直覺地就想到 UML,改天來研究一下如何套用在這本書。




※ ※ ※ ※ ※ ※ ※ ※ ※ ※ ※ ※
何謂好策略、何謂壞策略


    所謂的好策略 ~ 總是出乎意料
    具備一套連貫與協調的方針、行動和資源,以達成目標。許多組織沒有好策略,卻有很多象徵進步的目標和企圖心,也沒有協調一致的方法達成預設的進展,以致徒耗資源

好策略的優勢:
  • 來自於其他組織沒有策略
  • 來自能洞察出優勢與劣勢的來源。並從新的觀點來重新定義自身的SWOT

好策略的核心 (掌握核心才能創造、描繪和評估策略) 三要素:
  1. 診斷界定或說明挑戰的本質,找出情況的關鍵、簡化過度複雜的現況。找出究竟發生了甚麼事,顯示了應執行事項,並擱置較無關的行動;診斷本身就是對於某種事實所代表的意涵做出判斷。

  2. 指導方針處理挑戰的指南。選定一個整體解決方案,處理或克服診斷所發現障礙。用來描繪針對由診斷找出的要被克服的障礙的整體解決方式的概要,其作用是指導(但不是闡述願景),所以只說明路徑方向,與排除一切不相關的可能行動。經由方針可以決定如何分配資源、可以預期他人行動和反應,進而將力氣放在關鍵行動。

  3. 協調一致的行動設計能執行指導方針的步驟,且環環相扣、彼此協調。『如果不採取行動,世界將仍然只是一個想法』~     抉擇出真正的優先項目,領導者必須做出取捨,因為不可能同時達成各種相互矛盾的目標。然後讓後續行動具備連貫性,使各個分權單位能在可獲益最大下尋求相互協調的政策。

好策略個案:WALMART

傳統智慧:
一家折扣百貨必須開在至少10萬人口的小城。


    Walmart 卻從更小的二、三線城鎮開始。它不是改變了傳統智慧,而是重新定義;從中找到不同見解,看出情勢中隱而未現的力量。而非單單的將自己的優勢提升到和對手足以匹敵,或減低自己的劣勢。因為這樣結果最多只能獲得均衡的態勢。

    過去,大型的商店崇尚分權經營,即授權各店自行管理、採購等。優點是避免集權的僵化,但卻也產生跨單位間溝通的成本,且無法整合資源降低成本。

    但 Walmart 引進新科技,利用ERP、SCM等將數個小店集中配送、管理、採購。將150家店視同一個網絡般運作。每項政策都圍繞的相同的整合概念設計。它改變的是傳統對商店的定義,而非上述的傳統智慧。


    所謂的壞策略 ~
    常見於想要投入資源兼顧相互衝突的目標,以及考慮難以兼顧的利益,很多組織不願創造聚焦策略,只是條列理想結果,無法向各種利誘說「不」。和沒有策略或失敗的策略不一樣。壞策略偏好談論目標,絕少提及政策或行動。

壞策略的四大特徵:
  1. 華麗空洞的口號:用一堆專業術語重新說一次目前在做的事,讓它充滿不必要的複雜度,來掩飾實質內容的貧乏。

  2. 無法直接面對問題與挑戰:如果無法識別並分析障礙,便無法產生策略;只是徒增目標、預算和過多的期望。例如:公司的問題是經營效率低、成本高、產品品質差,卻妄想僅用些市場區隔策略就能提高市占率。

  3. 誤把目標當策略:策略是要有具體的流程與想達成的任務,針對阻礙公司成長的關鍵障礙,設計具連貫性的解決方案。如進行產品創新、改變配銷方式或組織架構。領導者就是要決定最有成效的路徑。強調要 do some thing 而非 want be。

  4. 採取壞策略性目標:當領導者錯估的問題,而沒有診斷出真正造成問題的因素,那就會錯置資源,成為一個壞策略。而且常常僅是冗長的工作清單;或是只是訂一個不知如何實踐的願景。


壞策略之所以產生,
    在於人們認為學習處理這些基本分析、邏輯和選擇太過麻煩,所以採用簡單的範本式策略 (經典:願景→使命→價值觀→策略) 來代替艱難的分析工作與協調行動。用這些沒有思考過如何實現的聲明當成決定性見解,並相信只要積極面對、正向思考就能成功。事實上,策略牽涉到聚焦與選擇,代表要對目標做出取捨。領導者常會面對多個看起來不錯的方案,甚至是要捨棄在心理上、政治上都較正確的方案。尤其是要面臨是否捨棄過往成功模式的抉擇時。人們談論變革、期望變革,但事到臨頭時,卻常又激烈抗拒改變。而此時,若領導人權力或意志力不堅定,會想做出大家都能接受的選擇,結果通常代表就是沒有做出選擇。



※ ※ ※ ※ ※ ※ ※ ※ ※ ※ ※ ※
好策略力量的來源

運用策略槓桿
    策略槓桿來自於策略預測、察覺支點、集中力量。在關鍵時刻針對重要目標 (關鍵支點) 才可事半功倍
  • 策略預測包括可預見的下游事件或他人依某種常規跟進的可預期行為。
  • 察覺支點指產生效益最具決定性的部分。
  • 集中力量是因資源通常是有限的,專注才有機會實現目標。而且集中力量在有限目標時,若所投入的努力已建立起關鍵水準,就會產生門檻效應。


訂定近似目標
    要往最高目標,領導者須要先假設出前進往目標時的處境,消除模糊性,甚至是採取強勢立場以創造出選項。然後找出眼前最近似可解決的策略目標 (包括了更具體的任務和工作)。這樣可將問題(或目標)分成多個層級去處理,但又相互串聯。而當每一個可行的目標完成時,便能立刻產生出差異。


環節系統
    環環相扣的鍊子中若有一個弱的環節,即使其他環節再堅固也是不牢靠。也因此,整體的表現受制於最脆弱的環節。每個環節的品質的重要性皆無法用更多的數量進行取代,就像三星級大廚生病你無法找 3個快餐廚師取代一般。要找出可以改變的限制因素,而非無法改變的環境因素;若你能擁有可以移除限制因素的特殊技能或見解,你可能會非常成功。妥善管理與創造出整個環節系統的競爭力,將是競爭對手難以複製的。


運用設計
    確認我們的顧客是誰,鎖定市場並聚焦在最具競爭力的行動上,才能發揮差異化的優勢。設計強調了預先策畫(事先設計與規劃)預期他人的行為協調一致的行動


聚焦
    指集中資源並協調行動來創造優勢。特別是指能在特定區隔市場內,提供比競爭對手更高的價值給顧客。當能和產業界的大廠聚焦的項目與服務不同,卻又可明顯創造價值給客戶,那就能形成該企業的藍海。


成長
    健全的成長不需要積極地操作,因為成長是企業能力擴充、延伸、市場需求持續增加等結果….。


運用優勢
    優勢源自於差異,源自於敵我雙方的不對稱。簡單的說,就是成本比對方低或價值比對方高。若能創造出隔離機制如專利權或網絡效應等,則可阻止對手複製這樣的優勢。任何一方不可能具有一切優勢,只會在特定條件下具有優勢。領導者的工作就是辨識出關鍵的不對稱處,為它增加價值,將它轉變成已方有趣的重要優勢。方法:
  • 深化競爭優勢 (垂直整合)。
  • 擴大競爭優勢 (水平整合)。
  • 創造更高市場需求:例如從傳統食材市場,改增加有機、健康市場等…。
  • 強化隔離機制,防止後進者跟進。


運用動態
    尋找企業的新機會,包括:
  • 內部創新
  • 更早掌握外部變革浪潮。例如工業革命、電腦革命、網路革命…;常見的變革徵兆包括:
  1. 固定成本增加引起的產業轉型。
  2. 解除管制促成的競爭造成變革。
  3. 可見的傾向,如到達高峰後勢必會回落。
  4. 現存公司對變革的回應。
  5. 吸引狀態:藉由業者的預測整體產業的效率改變願景,了解市場發展的方向感。


改變慣性亂度
    亂度是指企業管理不善,失去秩序無法專注;慣性是指組織不願意或無法適應環境變遷的現象。這也是企業最大的挑戰,因此若能有所改變就能從中獲得力量。
  • 亂度:常因管理不得當所引起,所以只要去除或改善組織內管理不當的單位、或不當的產品線(如價格、定位重疊…),就能獲得改善。
  • 慣性則分成三類:
  1. 例行程序的慣性:因過時或不當的例行程序是可修正的,端視高階管理層的觀點;當高階主管認為更新程序很重要,變革就會十分快速。
  2. 文化慣性:一種組織內穩定而強烈抵制改變的元素,是十分難迅速且輕易改變。打破文化慣性的第一步是簡化,如流程,接著任用能傳達不同規範與價值觀的人擔任部門最高主管。
  3. 代理慣性:這是因企業若回應競爭卻會破壞現仍有價值的獲利來源,因而選擇不回應。而這獲利來源若式來自顧客本身的慣性,因而能長期維持不回應,形成代理慣性。而當組織發現變革比固守舊有獲利來源重要時,代理慣性就會消失。



※ ※ ※ ※ ※ ※ ※ ※ ※ ※ ※ ※
好的策略家如何思考


    像科學家一樣的實驗
    在持續變動的世界裡,好策略必須具備開創性,能將某些構想具體變成資源的新組合,其最終價值是取決於策略是否奏效。但未來不可知,所以就要像科學實驗時,先設定「假設」條件一樣,先根據經驗來預測這個世界;接著將實行新策略視為一種試驗,並隨結果調整策略。這樣才能創造出哪種作法可行、哪種不可行和其原因的專屬用知識。



    善用思考力與反覆的回饋分析
    我們常會用第一時間浮現的解決方案來解決問題,雖然這種靈光一現常常是生活上解決問題的妙方,但你肯定不會希望美國總統用同樣的方式,決定是否發射核彈或你任職的企業高層決定是否進行超大型合併案。所以要學習縝密的思考,而最簡單的方式就是,列出一張清單(寫出最重要的10件事) 然後進行判斷:
  1. 將注意力放在需要關注的事項上:要制定新的替代方案,必須重新思索相關事實。新的方案應要能解決現有方案的弱點,要創造高品質新方案就要先能盡力摧毀現有方案,找出其內在矛盾。
  2. 不斷挑戰自己的判斷:以他人觀點來質問你的新替代方案,詢問換作是你會怎麼處理?。
  3. 記錄形成判斷的原因,定期進行回饋分析,以改善判斷能力。



    保持理智:遠離人類行為常見的五個不理智判斷
  1. 系統設計延展過度,變的難以掌控。
  2. 一帆風順的謬論。
  3. 易受利益引誘而甘冒風險。
  4. 社會從眾行為:會讓我們相信一切正常(或不正常)。
  5. 內部觀點:人們往往忽視相關數據和資料,忽視歷史的教訓,反而堅信「現在情況不一樣」。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014年3月1日 星期六

摩天大樓上的槓桿

    在很多現代化的都市,地狹人稠。所以只能在狹小的面積上,蓋上摩天大樓。如此更能有效的利用土地。然而,摩天大樓如何蓋起來?我想很多人跟我一樣好奇。

    古時候高大的金字塔如何蓋起來眾說紛云,但較可靠的說法是利用堆沙成斜坡的方式,不論是直線斜坡或螺旋斜坡都可幫助苦力們將一塊塊巨大的石頭,慢慢地推到高處。



    進入近代,則開始使用槓桿原理來進行建築,如百花大教堂等。這時使用的器具主要是Vitruvius 起重機。



    而到了現在大樓越蓋越高,傳統起重機已經無法使用。也因此發明了塔式起重機,也就是我們常在建築工地頂樓看到一根根矗立的T型槓桿。



    塔式起重機具有豎直塔身,起重臂安裝在塔身的頂部並可迴轉360°,形成Γ形的工作空間,由於具有較高的有效高度和較大的工作空間,因此,塔式起重機在工業與民用建築中均得到廣泛的應用。目前正沿著輕型多用、快速安裝、移動靈活等方向發展。
  • ①起升高度大:塔機具有一個垂直的塔身,並且有的還能根據施工需要接高或爬升。因而能夠很好地適應建築物高度的需求。一般附著式塔機可利用頂升機構,增加塔身標準節的數量,起升高度可達100m以上,而用於超高建築的內爬式塔機,可隨建築物施工逐步爬升達到數百米的起升高度。這是其他類別的起重機所不能比擬的。
  • ②幅度利用率高:塔機的垂直塔身除了能適應建築物的高度外,還能很方便地靠近建築物。在塔身頂部安裝的起重臂,使塔機的整體結構呈T字或Γ形,這樣就可以充分地利用幅度。
  • ③作業範圍大、工作效率高:由於塔機可利用塔身增加起升高度,而其起重臂的長度不斷加大,形成一個以塔身為中心線的較大作業空間,同時通過採用軌道行走方式,可帶100%額定載荷沿軌道長度範圍形成一個連續的作業帶,進一步擴大了作業範圍,提高了工作效率。


    也因此,各大建築工地都可見到它的身影,這也是讓現代大樓可以越蓋越高的最重要法寶。

只是大家是否跟我有相同的疑問? ?

    起重機是怎麼上到那高聳的大樓頂端?     最後又是怎麼從高聳的頂端消失不見? 難不成是用巨無霸直升機嗎??     這疑問一直困擾我好久。終於在書上獲得了解答。


超高層大樓 建築奧秘
  • 作者:尾島俊雄、小林昌一、小林紳也
  • 譯者:呂丹芸
  • 出版社:瑞昇
  • 出版日期:2012年05月28日


    塔型起重機是隨著大樓,逐步慢慢跟著一起爬升,然後也慢慢越變成越大支的塔柱。我想當它是小小、矮矮時我們總會視而不見,直到有一天,哇~ 突然看到它,才驚覺好高大、好特別。至於起重機下山,更是一個聰明的梗。先吊小1號的起重機上來,用來把自己吊下去。接著吊小2號的起重機上來,再把小1號的起重機吊到地面。… 反覆操作,最後就變小小可坐電梯下去的起重機。好有趣,就跟我們解決很多問題一般,看似不可能任務,只要先逐步縮小範圍,最終還是可以獲得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