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軟體產業主要有三個問題,
第一是軟體的特性和台灣的愛炒短線的文化相衝突;無法按部就班注重品質。感覺十分有道理,一語道破 "現象"!
第二是 rework太多;雖然工時長但產值低。
第三是 reuse太少;太多重複工作沒有整合也沒法經驗累積。
但我覺卻不是軟體業問題背後的問題?
真正的核心關鍵,我覺得是
1.「速成」的學習方法
2.「差不多」的做事態度
而且上述的情況同時存在於工程師、軟體公司主管和被服務的客戶身上。
因為速成學習法,而不能持續跟深入的研究,
所以終究無法領悟到可以將軟體 reuse的方法,
再加上差不多的態度寫出的程式,
自然無法生產出可被信賴使用的元件。
因此沒法滿足可執行 reuse架構的基本能力和品質。
而在面對需求變更時,更是只想著如何交差了事,
所以自然無法減少 rework的事件。
而台灣軟體公司的高階主管,
目前似乎是以 "業務" 為主流,和國外技術班底出身為主的大異其趣。
所以真正重視紮根技術的公司在台灣其實不多。
速成的業績與差不多的結案態度可想而知。
至於客戶也是,如果工程師所描述的需求是錯誤的,
那顯然不應該是看到成品時才知道,
應該是在雙方需求訪談時,就可發現。
但很多的被訪談者,並沒有善盡責任,
客戶並不是只負責聽,而是要負責想跟驗證。
然而,很多客戶卻在最重要的需求訪談時,
草率應對,自然造成軟體無法滿足需求。
這樣的結果其實不是只對軟體公司造成傷害,
更是讓這家客戶失去了和其他同業競爭的機會。
而且從法院的判決中可知,
絕大部分的判例中,客戶最後都是得付出代價的。
所以其實損失最大的是客戶。
也因此,我覺得要從問題的源頭開始。
如果客戶都是踏實的面對軟體公司,
自然可減少業務型軟體公司的生存空間,
也將會創造出認真工程師的表現機會。
從而創造出良性的循環。
但顯然~ 很難嚕~~ 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