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帕金森法則
意指原本可以在短時間內或是用較少預算完成的工作,如不有效率積極處理,就會把所有時間和預算消耗殆盡。
所以安排專案的時間是門很重要的技巧,過與不及都不好,
安排太緊→ 則專案成員認為反正達不到,專案時程是用來 Delay 的;
安排太鬆→ 則專案成員不會有時間壓力,反而會拖到最後一刻,所以依舊是 Delay;
因此適當的安排時間,並稍有一點壓力,
反能會使專案成員更專注於眼前工作,
而準時完成專案。
然而結果卻是浪費過多時間於不必要的資訊;
且過多的資訊反而不易找出解答。
So What?
對周遭所發生的現象,持續思考背後所代表意義。
例:iPod流行 → 所以 Sony CD Player 被淘汰 → 所以 Apple 股價上升 → 所以有能力挑戰 MS 和 Nokia → 進一步推出 iPhone、iPad …
What? Why?
反覆自問自答五次為什麼?從反覆過程中,去思考原因和對策
- 從新聞報導引發思考
- 由電視熱門話題引發思考
- 由職場話題引發思考
- 在家庭話題中引發思考
然後練習證明自己預設的假說是對、是錯
戴上對方的眼鏡看事情
~ 站在對方的立場思考,可以激發有別以往的想法
假設自己是高層(主管)~ 用不同層次的視野看事情
創造性愈高,失敗率愈高
~ 所以成功時,果實就更甜美 ~ 要超越平凡,唯有經歷失敗
在「知」的層面,不斷求新求進步 — 拒絕老是打安全牌
~ 勇於提出新見解,高EQ面對挑戰
有記者問愛迪生:「聽說您做電燈又失敗了」
愛迪生說:「不,我又成功找出一種不能當燈泡的材料」
其中所謂真誠是指:
- 注意他人的優點而非缺點
- 對事不對人,不可因對人的偏見而影響對事情的看法
- 重視對方的人格,而非僅關心技能
- 不可因部下優秀,而心生妒忌或感到威脅
- 為自己訂下高標準,並盡力達成
而反饋分析則是:
- 記錄對事情的期待或任務的目標
- 定期比較和結果的差距
- 分析出自己的特長
1) 設定目標
- 擬定和公司願景相符的目標,進而借用組織的力量,互蒙其利。但不能被目標束縛,若實行有問題時要適時修正。保持新思維
2) 掌握自己專長 — 建立個人卓越性
- 不從事不擅長的領域工作
- 不花時間強化一般尋常能力
3) 分析、管理並整合時間 — 時間無法被管理,該改善的是使用時間的行為
- 可善用早起時光,從事學習或思考。
- 集中零碎時間,拉長可利用的完整時間。
4) 專注於目標 — 決定優先順序與最後順序。並放棄最後順序的工作。
- 拋棄不再具有生產性事物,有捨才能集中心力
- 聚焦於未來性
- 著眼於機會而非遭遇的問題
※ ※ ※ ※ ※ ※ ※ ※ ※ ※ ※ ※
- 挑對象 → 重質不重量
- 降標準 → 要能容錯
- 有底限 → 認清自身弱點
- 堅守原則 → 才能得到信任和尊敬
- 適時扮黑臉
- 勇於自我表達
- 化想像為行動,放手去做
一 是身處黑暗之中仍能保有一線光明,並持續探究真相的知性』
二 是朝此一線曙光向前邁進的勇氣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Karl Von Clausewitz 戰爭論
所謂的溝通,其實是由一方「說話」與一方「傾聽」所組成。而多話與沉默都會造成單向溝通,使別人產生負面觀感。故要在「說」與「聽」之間取得平衡,才是良好的溝通。所以學會最常被忽略的「傾聽」,才能和別人有效互動。另外在開始學習「說」與「聽」前,還要再注意自己的言行舉止會給對方帶來啥麼影響。因為「體貼對方的態度」是建立友善溝通管道的先決條件。
只是安靜地聽是沒有禮貌的,要用態度和言詞讓對方了解「我正在專心聽你說話」
『傾聽』是不花錢的讓步。先聽對方說法,再設身處地的為對方想,接著再進行溝通與協調。這樣才能收的事半功倍的成效,達到所想要的目標。
掌握你的自由時間+騰出更多自己的時間
→賺得更多財富(或親情、或健康、或友誼)=擁有美滿人生
每一次失敗都是一種學習。有時你贏,有時你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