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訪稻江共樂軒
10月1日參加大稻埕博物館活動,對迪化街有了更多的認識。想想,在海關工作幾年,數次參觀遶境活動,特別是霞海城隍爺的慶典,一整天下來長串的各式陣頭,好不熱鬧!! 只是原來這些該稱為「子弟」,是地方組織自發性參與;而我們俗稱的陣頭則該專指被雇用出團的表演。這個名稱是由於清末的台灣早期拓荒歲月,酬神和百姓娛樂只有觀演戲曲,而北管戲曲音樂風格非常符合台灣廟會愛熱鬧的需求。因此有了職業戲班(亂彈班)和業餘社團(子弟社團)兩種團體在節慶時參與演出。其中業餘社團因為有許多「憨子弟」出錢出力給予強力支持並相互競爭,在台灣早年每一個村莊幾乎都有業餘子弟所形成的社團。而也由於子弟社團主要是出現在廟會活動,所以組織內就會包含「神將班」和「樂師」,也常包含「戲班」。
北管是清代中葉傳入宜蘭,然後跟歌仔戲團一起從宜蘭往外散布,不過後來分裂為福祿、西皮兩派。北管的福祿派信奉西秦王爺(即唐明皇),樂器以椰子殼做成形狀類似葫蘆的殼仔絃,屬梆于系統,民間稱為「舊路」;而其子弟以「社」或「郡」為組織名號。至於西皮派則奉祀田都元帥,樂器以桂竹筒包蛇皮做的吊規仔(因聲音尖銳),屬皮黃系統,民間稱為「新路」;而其子弟以「軒」或「堂」為組織名號。在早年由於兩派常在廟會比拼場面爭奪彩金,漸漸形成對立,一開始是文鬥,若在迎神賽會時會出現一派軒社搬出舞龍,另一派軒社會恭塑三太子神將收服龍王,另一派軒社再以托塔天王李靖,來剋三太子等拼陣情節。後來更因積怨頗深,迭引紛爭而發生械鬥事件。不論清領、日治或民國時期,宜蘭、基隆、台北、彰化等地,都有多起必須出動官方力量鎮壓的紀錄。現今雖不會再有械鬥,不過像是基隆一帶仍以旭川為界,有互不可跨越的默契。
而『稻江』是大稻埕的雅稱,每年霞海城隍爺出巡時,都會有這些北管子弟團壓陣。而這次我參訪的共樂軒就是「稻江八大軒社」之一(共有:靈安社、平樂社、共樂軒、新樂社、保安社、雙連社、明光樂社、清心樂社)。我整理了共樂軒主持人解說的歷史典故,加上在網路上收集了些趣聞梳理如下:
共樂軒的起源
八大軒社的排名是依軒社的神將開光日期,最早的是靈安社。這要從咸豐三年(1853)時「頂下郊拼」說起,當年同安人戰敗,護著霞海城隍的金身退至大稻埕,並於咸豐六年籌建霞海城隍廟。為配合霞海城隍的祭祀活動,信徒們集資於同治八年(1869),自大陸福州用冬筍竹刻成謝、范二將軍的神像,為台灣第一對謝、范將軍神將,並於同治十年(1871)發起了「共安樂社」。
到了日治大正初期,「共安樂社」社中的北管樂師因想福祿、西皮雙修,為此與支持福祿派的神將班意見不合,在多次的衝突下,兩方協議將共安樂社一分為二,各自分走「共樂」及「安社」二字,也因此有了神將班的「靈安社」和北管樂師的「共樂軒」。由於共樂軒是北管兩派雙修,因此案頭神像均同時供奉西秦王爺與田都元帥。在當時大稻埕當地富商錦記茶行的陳家父子,分別是靈安社陳天來社長和共樂軒創辦人陳清秀先生兩人,父親和兒子的拼場,揭開了兩個軒社超過一世紀的競爭。雙方只要聽聞對方又去繡莊注文(訂製)繡旗,一定會馬上跟進,也因此兩個軒社迄今仍保存日本時代的各式繡旗,也讓當時大稻埕流傳一句:「五月十三無奇(旗)不有」的諺語。所以有時大家也笑說,軒社的陣頭其實比的是不動產。
也由於這個緣故,在農曆五月十三的霞海城隍廟「迎城隍」時係由靈安社負責壓陣。而共樂軒則擔當國曆十月二十五日法主公廟的「迎法主公」的壓陣工作;法主公就是同安人的茶商保護神,目前共樂軒「謝范將軍」老祖神將,就安放在法主公廟中,至於農曆三月二十三的慈聖宮「迎媽祖」則是平樂社壓陣。在這些重要祭典時,各子弟社團會出動神轎、樂隊、神將及各種陣頭跟隨神駕出巡,是沿襲許久的台灣在地特有廟會文化。
共樂軒的軒慶由來
|
日治時代照片 |
共樂軒在分家時只承襲北管,所以早年原並無神將,直到大正二年(1913),才新妝謝范二將軍乙對(即現在的老祖),並於農曆三月初五開光,為紀念這個重要日子,就將此日定為共樂軒軒慶。只是到國府撤退台灣後(1947),由於共樂軒旗幟為「紅色為基底的共字」,再加上主廟「法主公廟」位於二二八事件起源地天馬茶行對面,又加上支持黨外市長高玉樹等,所以備受國民黨政府關切,懷疑有為匪宣傳嫌疑。所以約在民國40年代,將舘慶提前一年,與民國同壽,慶祝軒慶同時祝賀國家生日,這才化解一場危機。
謝范將軍,即俗稱的黑白無常。白無常名為謝必安,身材高瘦,面白,臺灣人尊之曰竹爺或七爺;黑無常名為范無救,體態短胖,面黑,尊之曰矮爺或八爺。最普遍的說法為兩將軍原本是衙門差人,有一次因押解要犯在途中脫逃,二人商議分頭尋找,並約定在橋下會合。不料到了約定時辰,謝必安因大雨耽擱,無法趕到橋下會合;范無救在橋下苦等,見河水暴漲,不敢離去而失信,最後溺斃橋下(因此范神像臉色為黑色)。後來謝趕到,見范殉難,痛不欲生,於是上吊自盡(因此謝神像舌長)。二人仙逝,玉皇大帝感念其信義,乃冊封二人為冥界大神。
一般來說謝范將軍日巡和暗訪時,手拿的道具不同,因為暗訪主要是要緝拿小鬼,所以七爺右手拿火籤,左手拿羽扇,背後背一根雨傘,而八爺手拿執方牌與加鎖鍊。
光復節的遊行
在戒嚴與準備反攻大陸的時代,由於崇尚節約儲備軍力、民力,且又不能集會遊行,特別是在臨時首都台北市更是管制森嚴。所以各地的廟會出巡活動紛紛被迫取消。但在多名台籍有力人士奔走下,籌辦了「臺北市民間遊藝協會」和政府協調,讓各個團體又可以出陣,也因此各團體會被動員參加國慶日、元旦等政治性節日,甚至是蔣公八秩大壽等活動。也因此,包括臺灣省城隍廟、台北法主公廟的主神慶典都是安排在國曆十月二十五日的光復節。所以神明出巡的陣頭最前方會有國旗、黨旗、國父遺像等,後半才是由廟方陣頭舉行傳統技藝表演。
|
參加國慶遊行 |
而霞海城隍廟的遶境活動委由「祭典協會」主辦,時至2001年祭典協會所主辦的最後一次盛大遶境遊行陣容,可以看見順序如下:1.祭典協會成員、吉普花車;2.臺北民間遊藝協會頭旗;3.霞海城隍廟頭旗、五方旗、風帆旗、路關、大頭鼓亭、聚福宮福德正神輦轎、號頭燈;4.永樂金獅團;5.北投新樂社;6.雙連社;7.臺北章厝街城隍廟;8.臺北大同金獅團;9.臺北南海金獅團;10.臺北舊市場金萬獅;11.臺北玄安宮玄安金獅團;12.臺北圓明堂;13.臺北北投聖安樂社;14.臺北北玄殿成樂社;15.臺北清心樂社;16.聖濟宮(濟公禪師)明光樂社;17.臺北市中山區樂靜社;18.臺北三合社;19.臺北興義團;20.臺北新樂社;21.臺北法主公廟(共樂軒北管);22.祭典協會(執事牌、北城拱吉堂哨角隊、滿路香、什家將);23.臺北靈安社押後、天帆什音、北管24.霞海城隍廟(涼傘、城隍老爺文轎、拱吉堂小法團)、25.祭典協會(頭家車、理事長車、正爐主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