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7月26日 星期六

EEG signals (腦波訊號)



    上個世紀科學家解開了基因之謎,這個世紀科學家將致力於解開大腦的秘密。因為即使掌握了23對染色體,我們可以複製人類的形體,但腦的「內容」仍然無法複製。

    目前腦科學的主要研究範圍:
  • 大腦的結構 (structure)
  • 大腦的功能 (function)


    而其中的關鍵在腦波的產生與傳導。但腦波是非常能觀察的,因為所有觀測的訊號僅 10^(-6)V,但一般儀器所產生的雜訊卻為10^(-3)V 遠高於腦波。

    而這樣微弱的訊號,是否可以成為控制物體的指令來源? 在早期的研究顯示,老鼠用「想」的所產生的腦波,和實際控制按下去時一樣。也因此引發用腦波操控周遭設施的研究的議題。例如看電視切換頻道時,我們是否能直接利用腦波來操控呢?

    以目前腦波偵測技術可分成侵入式、部份侵入式和非侵入式三種。侵入式方法將電極(極細微的刺針)植入到大腦的灰質,可以獲取高品質的腦神經訊號,但缺點是容易引發免疫反應或愈傷組織(結疤)活動,導致訊號品質日漸衰退甚至消失。 部份侵入式方法則將電極植入顱腔內,但在灰質外面,所能偵測到的訊號較侵入式差,但優於非侵入式,而且也不會引發免疫反應和愈傷組織活動。

    但以上兩種目前還僅是用在少量的醫學實驗 (小編:因為想起來也會痛吧,而且因為有侵入人體的行為,在人體實驗上管制的較嚴格)。非侵入式方法則在頭上塗上可加強腦波訊號接收的導電膠後(小編:目前也有不需塗膠的技術),接上電極片直接偵測腦波訊號。雖然所能得到的訊號品質有限,但不用動手術,比較適合一般的應用。因此成為現今商品化研究的重點。

    而這種用非侵入式方法,以腦電圖為基礎的腦波偵測技術,常見的研究領域又分為感覺(想像)動作所產生的腦波(Sensorimotor Rhythms, SMRs)、因為視覺受到刺激所產生的腦波(Visual Evoked Potentials, VEPs)和人在不同情緒狀態所產生不同的腦波模式。其中「想像」動作比較慢,目前約7~8秒後才能判斷出『運動區』的腦波;而運用視覺時產生的腦波較快且清晰,因為當看不同的東西會產生不同電波。不過,這兩種的受試者都必須經過練習,不需訓練且能主動產生的只有第三類的情緒腦波。

    目前利用這樣的科技商品的案例很多,如引起討論話題的萌玩具Necomimi(貓耳朵),就是由日本Neurowear所開發出(採用NeuroSky腦機介面晶片組),帶在頭上的貓耳朵會隨著佩戴者的情緒而產生變化,放鬆時耳朵下垂,緊張或專注時耳朵豎起等。





    然而這些應用雖有趣,卻不是生活上必需的,但可以想像得出潛力無窮。隨著各國大量投入研究下,在不久的將來會能全面解開大腦運作祕密。而使用念力操控電器將成為每個人的基本能力,而非科幻電影裡的特異功能了,至於用手"滑"手機也將成為過去式。



摘錄於民國100年5月30日,台科資工 學術演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