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山下英子 (Yamashita Hideko)
- 譯者:羊恩媺
- 出版社:平安文化
- 出版日期:2011年08月29日
丟掉現在的自己覺得「不需要、不舒服、不愉快」的物品,
透過整理這些雜物,不僅讓生活環境變乾淨了;
還可以進一步檢視與回顧自己,
清理心中的混沌與廢物,
讓人生轉而開心、舒適。
※ ※ ※ ※ ※ ※ ※ ※ ※ ※ ※ ※
斷捨離的基本概念
收拾 = 篩選必要物品的工作
- 有些別人送的東西,明明不喜歡卻又捨不得丟;
- 有些則是覺得「總有一天會用到」而留著,卻又很難用到;
- 還有一些即使知道和垃圾沒兩樣,還是放著不管;
- 更有那些明知早已失去存在意義,卻假裝遺忘、視而不見……。
把這些用不到的東西收起來並不是整理,只是將物品移動罷了。只有對現在的自己最合適,仍有價值的物品,才應被留下。
這就是『收拾』的真義
斷捨離就是利用「物品和自己的關係」為主軸,進行取捨選擇物品的技術。進而將過多慾望與包袱的加法人生,轉換為清爽的減法生活方式。
和單純的打掃、整理不一樣,不須以「好可惜喔」、「還能用嗎」、「不能用了嗎」為思考重點,而要自問「這個物品適合現在的自己嗎」,也就是說,主角不是「物品」而是「自己」,時間軸則永遠都是「現在」。
現在對自己來說不需要的物品就儘管放手,只選擇需要的物品。並非心靈改變了行動,而是行動為心靈帶來了變化,只要行動,心靈就會跟上腳步。透過割捨對過往的執念,就像是打開了蓋子,將被禁錮在過往回憶的物品中的靈魂釋放出來。這麼一來,連心靈都會完全輕鬆起來,製造一個讓每個人都能重新回歸原本人生態度的契機。這就是斷捨離有趣的地方。
※ ※ ※ ※ ※ ※ ※ ※ ※ ※ ※ ※
斷捨離的基本方法
斷
|
+
|
捨
|
=
|
離
|
|
|
|
||
Action
|
Action
|
Being
|
「捨」就是丟掉,將不必要的物品趕出屋外。而時間就是「現在」,因此這些具有存在價值的物品會經常更新=新陳代謝。只要認真整理收拾,自然也能樂於更換物品,原因在於您已經清楚知道自己的生活有多少多餘的東西,最後只想留下真正喜歡、必要的東西,而不會添購無用之物,這就是「斷」。在徹底實行這個「斷」和「捨」之後,將會放開對物品的執著,處於輕鬆自在的狀態就是「離」。
# 先從『捨』開始 #
在初期階段的「捨」作業,一開始的時候一定會有些迷惘,畢竟要開始用和以往不同的判斷方式來看物品。好不容易狠下心來將衣服放進垃圾袋裡,決定丟掉之後,「等一下喔,搞不好之後還會穿到」像這樣的情緒又會猛然湧上來。即便如此,只要繼續努力重複斷捨離,和「好可惜」這個情緒格鬥,判斷物品要、不要的速度就會一點一點加快,「好可惜」也不再是藉口了。
接著來到懂得整潔與果斷的進程,這個時候,就漸漸能用「那個人應該用得到,送給他吧」、「就算留下來,也沒有人會用」這樣的態度作出明確的選擇。物品要使用才有價值,要適得其所才顯得美麗。若將自己現在不需要的東西,送給真正需要這些物品的人,該有多好。這就是中級階段。接下來就會出現加速度,連下決定這個作業本身都會讓人覺得愉快。重複進行之後,物品終於呈現適量狀態了。
在經過分類與分析後,可以發現棄置物其實是罪惡感與不安的集結,這些都是偏向過去與未來的時間軸。但我們要將時間軸鎖定在「現在」。比起凌亂,堆積在過去和未來的物品才是大問題。將選擇物品的焦點放在「日常」生活上,你會發現,真正在使用的物品說不定只有2成而已。
# 接著用『斷』來維持 #
身處這物質過度充裕的社會,人人都追求物質生活,難免影響的我們的價值觀。再加上,廠商的高明行銷技巧,也讓我們落入了,花俏包裝、誘人的折扣、附送的贈品或買越多越便宜等購物陷阱,買回了不需要的東西。因此,若想像我們的生活空間是個池塘,物品不斷流入,卻很少流出,最後肯定就會淤積起來。所以我們要從入水口執行「斷」的任務。不然,我們再怎麼捨也趕不上物品流入的速度。
換句話說,就是要開始嚴格篩選,這是進階者的領域。不僅每樣物品都確實使用、完全掌控,並且與喜愛的物品「相親相愛」生活在一起。所以所有的物品,皆遵循一定的汰換程序,只保留對自己來說最適度的量,接下來若是只剩下嚴選的物品,丟棄的物品也會降至最低。來到這個階段之後,居家空間只放著最重要的物品,只留下最低限度的分量,剩下的物品不僅機能性高又美觀。這麼一來就達到「斷」的境界,連購買新物品的時候也自然會三思了。
※ ※ ※ ※ ※ ※ ※ ※ ※ ※ ※ ※
斷捨離的實踐技巧
先從單點進行,提高動力,開啟「收拾」的切入點。就算只整理一個抽屜也無所謂,慢慢地攻城掠地。慢慢開始丟一樣、倆樣東西,成就出斷捨離的開端。將會讓你執著的東西放到最後處理,先從「怎麼看都是垃圾」的物品動手。判斷的標準是「要/不要」加上「舒服/不舒服」,提高處理的速度,並慢慢累積整理雜物的IQ。丟掉東西的時後,將「對不起」和「謝謝」的情緒說出來,透過和物品的對話,釋放出自己的情緒,這樣也才能從「可惜」中脫身,並讓心情平復。若有覺得他人還用的上的物品,用分享的心情,「請」別人收下,這樣相信別人也會開心的。
完成捨的動作後,則開始整理和收納。此時可善用「三分法則」,不斷的將物品分成三類去管理。先將所有物品瀏覽一次,然後分成三類處理,將使我們更有效率。例如廚房就分成食材、烹調器具、餐具,接著可再將餐具細分成盤子、容器、飲料容器,接下來可再將飲料容器細分為玻璃、中式、西式。也就是說分成三層三類,而「3」正是人類最會處理的魔術數字。這樣就能提昇自己的整理能力。
而在收納物品時,要利用「七、五、一的總量法則」來營造空間景觀。也就是看不見的收納(如璧櫥、抽屜)只能放滿七成,這空出來的三成空間,使物品有通道,才能讓人方便存取物品,也才會想持續整理收納。而看得見的收納(如開放式玻璃櫃)則是限制在五成,以求視覺上的舒適和整體的美觀,就像在精品店的櫥窗只會放少量的商品一般。最後則是展示型收納(如掛在牆璧) 要保持一成的收納量,也就是越少越好。在限制完物品數量後,清掃起來也變的輕鬆。
常用的器具舒服地擺在沒有隔開的抽屜裡,彷彿隨時都可以自由自在地動起來。就算是一般的物品也瞬間高檔起來。 玻璃櫥等「看得見的收納」為「五成收納」。這樣看起來真的很清爽,而且要拿的東西馬上可以拿出來,不用在櫥櫃裡撈半天,或還得搬動其它的碗盤才能拿到自己要用的東西。 衣櫥等「看不見的收納」都不會塞滿百分之百。留下三成的空間使物品有通道,才能讓人方便存取物品。也可以讓人興起整理的欲望,才會想持續收納。
在慢慢的磨練「捨」的心境後,也會更清楚啥麼是自己不需要的,漸漸地將越來越清楚如何「斷」絕不該買的東西,進而有了「知足」的心境。尤其在建立物品的總量管制後,就能更徹底的「斷」絕購買新物品的企圖,即使當買進新物品時,也經由置換法則,將不再會用到的東西捨去,建立良好的循環。連企業都在追求零庫存的時代,我們幹麻揹負一堆雜物在身邊。漸漸地,只剩最好的東西留在自己身邊,自我本身的層次也將跟著提高。
※ ※ ※ ※ ※ ※ ※ ※ ※ ※ ※ ※
不需要整理的整理法
透過「斷捨離」將可以建立自動整理的程序,所謂的「整理房間」就變得不再需要了,因為您已經不會胡亂堆積物品,也會經常更換必要的物品。而且,本來「整理」這個字就伴隨著某種義務感,可以的話根本就「不想去做」。斷捨離可以讓您擺脫這個問題,執行起來也不會讓人感覺討厭、麻煩。只擁有真正的必需品,這樣的狀態令人神清氣爽、心情舒適愉快,日後僅需要維持這種狀態即可,而您也會不自覺地想這麼做。所以這或許也可說成「不需要整理的整理法」。
不僅如此,只用留下來的好東西,無形中也會提高自我的價值感。這並不是追求節約,而是強調用出價值的新觀念。透過整理,了解現在的自己、放下過去的自己,然後在未來更加發揮自己的特質。這種內外的改變,就像是磁場的變化,也可能改變人的氣運。並讓自己擁有爽快感、解放感還有好心情,而且更懂得要活在當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