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5月30日 星期三

人生就像放風箏




人生就像放風箏,想要風箏飛得高、飛的遠,
有三個條件。
一、風箏的本質好,
二、有條線拉(有人拉拔),
三、要有風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番外篇:當幸福來敲門 觀後感




書摘:『消費緊縮下的行銷法則』和『贏在品牌』

Profitable Marketing Communications

消費緊縮下的行銷法則:不景氣,你還要花錢買廣告嗎?
  • 作者:安東尼.楊、露西.艾特肯 (Antony Young、Lucy Aitken)
  • 譯者:閻蕙群
  • 出版社:商周出版
  • 出版日期:2009年01月02日

廣告是投資,不是開銷


※ ※ ※ ※ ※ ※ ※ ※ ※ ※ ※ ※
時代的改變


    大眾行銷的效果愈來愈差,消費者變更精明了。尤其是透過網路,消費者更容易取得更多資訊。而非以前,廣告是消費者得到產品與服務資訊的主要管道。

    互動廣告蔚為風潮。從廣告的觀點,互動式媒體因為能夠追蹤消費者反應、行為與產品的實際銷售狀況,而且還擁有讓廣告商即時補強廣告效果的彈性。試想,Amazon依據你前次搜尋、購買的紀錄所做的好書推薦,是否讓你忍不住將該書放入購物車。

    而隨科技的進步,還可提供更多好玩的「病毒式行銷手法」,透過有趣的故事或遊戲,讓消費者瘋狂轉寄。




※ ※ ※ ※ ※ ※ ※ ※ ※ ※ ※ ※
行銷也要追求投資報酬率


    有些行銷人員或公司將行銷當作一種費用,感覺就像一定會丟到水裡消失不見一般。應該要改變這樣的想法:
  1. 把它想成是「獲利」就行了。行銷而獲利分為:
    (1)現金流量改善 – 短期內的正銷售提升。
    (2)資產增值 – 長期銷售效果
  2. 把它想成是「貸款」就行了。因為是要連本帶利的回收。
  3. 把廣告公司當成是你的「股票經紀人」。
  4. 把各種行銷管道看成是「賺錢的方法」。



※ ※ ※ ※ ※ ※ ※ ※ ※ ※ ※ ※
行銷是投資不是開銷


    可用ICE檢查表,來確保企業善用其產品的優點來打動消費者:
  • 辨識(Identify) 發揮槓桿作用的支點
  • 釐清(Clarity) 投資目標
  • 確認(Establish)風險


    如何讓行銷活動發揮作用?
  • 市場上還有空間嗎
  • 這個產品到底有何特殊或與眾不同處
  • 怎樣才能充分傳達此一產品的與眾不同處
  • 誰會有興趣購買此一產品
  • 如要吸引現有客群,該如何運用現有品牌價值或優良傳統去引發他們的興趣


    能夠讓行銷活動產生獲利的八個秘訣:
  1. 行銷應著重成效而非產出。-- 重視如何改善獲利
  2. 顧客才是獲利來源。-- 貼近顧客而非「消費者」,培養長期愛用公司產品的現有客戶群。
  3. 妥善管理行銷投資組合
  4. 與眾不同。-- 最安全的路是,跟大家走一樣的路。但想獲得讓人嘆為觀止的利潤,只有和大家「唱反調」的活動。高明的行銷人員會不斷嘗試新的事物,有效的東西他們會繼續使用,行不通的則會避開。
  5. 攻心為上
  6. 採取集中投資法。-- 拒絕分散投資的誘惑。投資在一兩件事上並讓它成功,然後發揮「月暈」效應,拉抬其他投資
  7. 計量經濟方法助益大。 -- 可以讓你知道過去那些做法有效、那些則不管用。
  8. 全面提升人力資本。 -- 如果某個行銷策略能夠激勵員工的士氣,從而讓客戶得到更好的互動經驗,那他們就更可能對你的品牌保持忠誠。如果客戶對你的品牌更忠誠,就會為你的公司帶來更多的利潤。



※ ※ ※ ※ ※ ※ ※ ※ ※ ※ ※ ※
有用的量尺


    準則 - 把更多東西以更有效率的方式,更常賣給更多的人以賺進更多的錢,適合的量尺包括:
  1. 消費者購買意圖
  2. 顧客滲透率
  3. 消費者的產品回購率
  4. 品牌忠誠度
  5. 留客率
  6. 產品價格優於競爭品牌
  7. 顧客對獲利的貢獻度



※ ※ ※ ※ ※ ※ ※ ※ ※ ※ ※ ※
重建顧客關係

我們記憶中小時候,街口雜貨店的店家和顧客間的親密互動關係,只能在記憶中回味….


    多花些時間留意顧客的大小事,成功的企業通常都很了解它們的顧客喜好,並且會儘量想辦法令他們滿意。只重視市占率的企業把做生意看成是競賽,只想著贏過對手,卻懶得花力氣了解顧客要甚麼。

    然而,真正的獲利來自於顧客忠誠度:
  • 80%獲利來自於20%的顧客
  • 但顧客群每5年就會流失一半
  • 只要能將顧客維繫率提升百分之五,則獲利可以增加25%
  • 而維繫一名顧客的平均成本,大約是爭取新顧客所需成本的5分之1


    這就像是戀愛與一夜情的差別,真正的戀愛關係必須花功夫了解對方。然而也像談戀愛般,就算愛的再如膠似漆,也可能說分手就分手。研究顯示:
  • 表示滿意的顧客中,有四成以上會毫不留戀轉移到別的品牌
  • 某個廠牌車主有89%表示非常滿意,67%表示他們想要再買同公司產品,但真正這麼做的不到20%


    為何表示滿意的顧客為何變節了?
  1. 別家公司提供更便宜、更可靠且更有效率的服務
  2. 某個信任的人或單位,推薦另一個牌子
  3. 當顧客再做購買決定時,他的滿意度或忠誠度並不像他原本以為的那麼堅定不移


    也因此,我們對顧客的照顧更要小心翼翼,並將精神放上有價值的顧客身上。而沒有油水的顧客不會帶來獲利,還會耗掉公司資源與員工士氣(力氣)。所以要建立顧客價值管理, 其中的五大訣竅包括:
  1. 蒐集顧客的正確資訊
  2. 投資科技及訓練,以便全公司的人都可對顧客資訊運用自如
  3. 蒐集能夠看出新顧客之典型購買行為的相關資訊
  4. 追蹤某一段特定期間的顧客維繫率
  5. 紀錄數據資訊,特別注重顧客維繫率警訊,找出疏失處並採取因應行動


    緊接著 按顧客的利潤貢獻度做區隔,三個步驟:
  1. 設置排行榜。十等第劃分。優先提供高價值者服務
  2. 依利潤貢獻度提供適當服務
  3. 重新調整行銷策略,依顧客被招攬方式,改變行銷手法


    再來就是要使顧客利潤貢獻度達到最大:
  1. 優先投資於顧客價值高的顧客
  2. 從產品管理轉型為顧客管理,如成立貴賓俱樂部
  3. 用附帶銷售與交叉銷售提升顧客價值
  4. 降低招攬新客成本,善用老顧客推薦新顧客模式
  5. 追蹤行銷計畫對提升顧客價值的得失
  6. 研究行銷活動擴大了客群還是侵蝕了現有顧客群
  7. 新了解顧客再決定要如何打造品牌
  8. 注意顧客維繫率
  9. 針對招攬新顧客與維繫舊顧客應使用不同策略
  10. 凡事以顧客為先


讓科技幫助你找回過去 “賓主盡歡” 的純真年代


※ ※ ※ ※ ※ ※ ※ ※ ※ ※ ※ ※
所有行銷人都要創意思考,建立出產品的與眾不同


    蘋果於1984年,利用超級盃時,主打「Think Different」一舉打響它想顛覆體制的企業願景 (ps. 也意味打敗藍色巨人IBM,當年另一個廣告是1984 老大哥)。讓你的產品與眾不同的好處,就是不用淪落到用價格來競爭。



    如何讓你的品牌與眾不同?首要,是有一個好名字。一家公司的名字很重要,它的功能超乎行銷之外。所以投資在一個適當好記且與眾不同名字是值得的。尤其是在「搜尋廣告」重要性日益增加的當下。另外就是以下幾點:
  1. 強調正面的商業作為。--現在的消費者有越來越高的道德觀,他們在意商品如何被製造出來。
  2. 善用幽默感
  3. 採取簡單路線。簡化你的訊息,才能清楚地為品牌發出聲音。
  4. 把國家特色當作賣點
  5. 建立信賴感
  6. 了解及強調。-- 和你的目標客群抱持相同的觀點,那你就有機會打動他們。
  7. 別低估可靠性。
  8. 請名人代言。
  9. 消費者做見證。
  10. 異業結合。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贏在品牌 Winning At The Brand
  • 作者:Marshall King
  • 譯者:金恩堯
  • 出版社:前景
  • 出版日期:2006年07月11日



    唯有個性鮮明,消費者才會認同,而且才會被人們記住。這不是說要特立獨行的搞怪,而且要建立與眾不同的風格。而想要達成這樣的目標要先捉住消費者,要先了解他們的思考模式。
  1. 消費者只能接受有限的訊息
  2. 消費者喜歡簡單
  3. 消費者缺乏安全感。消費者會買跟別人一樣的東西,免除花冤枉錢或被朋友批評的危險。
  4. 消費者對品牌印象不會輕易改變
  5. 消費者的想法容易失去焦點



小故事

Amazon 的競爭策略:將心放在客戶上,而非競爭對手上。

有次顧客抱怨少送了一本書,Amazon馬上致歉並補送,而非先去查訂單與出貨環節是否正確。先服務顧客再說。Amazon的貝索斯說:在網路上一個顧客受冷落,那他會讓5000個人知道。反之,一個顧客獲得的滿意服務,也會讓5000個人知道。









2012年5月6日 星期日

書摘:『不理性的力量』

The Upside of Irrationality:The Unexpected Benefits of Defying Logic at Work and at Home

The Upside of Irrationality:The Unexpected Benefits of Defying Logic at Work and at Home
  • 作者:丹.艾瑞利 (Dan Ariely)
  • 譯者:姜雪影
  • 出版社:天下文化
  • 出版日期:2011年01月28日
  • 我的推薦指數:★★★★★



寫在前面的感想與推薦

   人性本善?本惡!我不清楚。但看完書後,起碼我發現我是不理性的。並且知道我的不理性是天生的,不用太自責。但要學著告訴自己,冷靜。不要在可能失去理性時,做出讓自己後悔的舉動。

   書中,沒有教條。只是用引人入勝的故事和提供科學性的實驗證明,來讓我們明白與消化的案例。經由明白其背後的原因、方法運用的原理、道理後的真義,進而化為可以改變我們行為模式的價值觀。在自行察覺個人的偏見後,未來能在做人處事的層次上精進,激發成就「更美好自己」的行動力。



※ ※ ※ ※ ※ ※ ※ ※ ※ ※ ※ ※
給的愈多,得的愈少 (為何巨額獎金不一定買的到績效)

    在勞動市場中,薪資、獎勵與表現間的關係為何?

    獎勵是一把兩面刃,在某種程度下,將激勵人們努力學習、表現優異。但超過一定程度時,激勵所帶來的壓力就會移轉人們的注意力,讓人無法集中精神完成任務。呈現一種倒U型關係 (INVERSE-U relationship)。簡單的說:獎勵誘因太高反而降低生產力。因為人們太在乎時,表現卻往往失常。根據研究巨額獎金對完全不須太多思考的「機械性工作」具有高的獎勵效果,但對需要用腦思考的行為時,則無正面效果。

    另外,如加上「損失趨避(loss aversion)」的概念:就是當你失去原先以為自己已經擁有的東西時,你感受到的痛苦,將遠大於你得到相同東西時所能獲得的幸褔感。例如若先支付獎金,在沒達到要求在沒收時。對接受獎金者形成更大的壓力。而且,若是在眾目睽睽下,進行測試,也會產生較大的壓力,也就是表現焦慮「performance anxiety」。  (小編註:以台灣的公務機關或國營企業為例,再賠錢也會分員工固定的年終,除非你考績丙等。用這個角度就可理解這裡說的意思。)

    因此,壓力雖可激發出創意,但過度的壓力卻會適得其反。可能會讓人們更擔心失去手上所有的,而無法發揮出應有的表現。


小感想

   我在想,高額的獎金會造成人們的預期心理,而使大部分的人表現失常。那長期的高福利企業咧? 我在想應該也會有類似現象,可能為了避免犯錯造成失去福利,所以希望不要做任何可能犯錯的事。但下一篇又告訴我們,沒有人願意不勞而獲?!所以我在想,這樣的組合就成了我們所謂的公務員心態。因為怕做錯事,所以因循舊規不願改變。但又不想被人看輕,覺得錢多、沒事、下班早兼離家近,所以會刻意在一些無關痛癢的地方,鑽牛角尖,例如:挑錯字、爭執文章語氣要用順述還是倒述等,來顯示出自己還是有功用的。久而久之就成了我們口中的「官」阿!!!
小隨筆

   這篇有好多個動物實驗,可憐的小傢伙。但最後一個實驗實在太好笑了,讓兩隻蟑螂互望,看會不會造成表現焦慮!結果會耶 ^o^ 真是可愛的蟑螂。!!!




※ ※ ※ ※ ※ ※ ※ ※ ※ ※ ※ ※
工作的意義

   傳統經濟學認為:生物通常會選擇以最小的勞力換取最大的收穫。如果可以免費取得相同食物(甚至更多),為何要浪費力氣去工作?但實驗證明:連老鼠都不愛白吃午餐,反對不勞而獲的覓食行為 (CONTRAFREELOADING)。因此許多動物寧可努力「賺取」自己的食物,也不願不勞而獲、享受白吃的午餐(註:已知的動物實驗中,只有貓例外。SO..以後不要罵加菲貓了)。   幸好人類也不例外。

   因此,我們應該正面看待我們的員工與部屬。相信,絕大部分人是傾向認真工作的。從觀察中可知,很多人在和陌生人聊天時,常會先報出自己的職業。工作是我們生活中極其重要的一部分,大家都會希望在工作中找到意義,享受完成工作的成就感。似乎工作是身分認同的核心,甚至可能比生活中其他部分重要。

   顯然「工作意義」所能帶來的影響,其實比我們想像的大得多。能否讓工作樂趣轉變成工作意願,很大程度取決於我們認為自己的工作有多大的意義。這告訴我們,要打擊員工士氣,只要忽視他的工作成果(意義)。想要提升員工工作表現,則是多多關注他們的工作心血,使他們有成就感。即使是很小的意義,也會讓我們產生極大的工作意義。所以當如果你有下屬時,試著幫助他們了解你們所在一起工作的內容的意義。創造使命感來提高生產力的能力,才是第一流的方法。


小隨筆

   這篇也提到了部落客的獎賞,期待應該會有人讀到自己所寫的東西。因此,當瀏覽次數逐步上升的產生激勵效果,就足以促使數百萬計的部落客堅守岡位。當然我也不例外囉☆

小感想

   所以有時我會覺得,部屬反映了主管。爛部下頭上通常會有不夠稱職的主管。因為,這是主管沒有能力帶給部屬有意義的願景。所以,部屬自然激發不出更好的表現。我很推薦兩本書:《爛工作的三個跡象》和《指揮台上的管理課》。這兩本都是用故事的方式來說明,如何讓一盤散沙的團隊變成菁英。尤其是,《爛工作的三個跡象》這本。



※ ※ ※ ※ ※ ※ ※ ※ ※ ※ ※ ※
為何我們會高估自己的工作成果?

   當我們付出勞力後,會對成果帶來情感上的依戀。這是因為對自己所創造或擁有的東西感到驕傲,是人類根深蒂固的天性。但我們在一件事上要投入到甚麼程度,才會讓我們為它感到驕傲? 若用「70:30半成品烹飪哲學」來看,使用70%的半成品,減輕工作。剩下的30% 則是加上自己的創意。那麼即使我們付出的並不是全部,但也足以讓我們愛戀上我們的「創作品」了。要知當付出的代價越高、過程愈痛苦、感覺愈屈辱,大家會愈珍惜。綜合來說,人類對工作成果會產生下列四種態度:
  1. 投入的努力不見得會影響工作成果,但它會改變我們自己以及我們對自己努力的評價。
  2. 更多的投入確實會產生更多的愛戀。
  3. 我們對自己心血結晶評價過高的情況極為根深蒂固,以致會誤以為其他人也同樣偏好我們的作品。
  4. 雖然已極力投入,但若功敗垂成,我們就不會對那件事產生太大依戀。

應用篇:行銷策略
讓客戶客製化自己的產品。就像是在IKEA買家具,需要自己組裝;完成後,我們會加倍喜歡上我們的作品,就好像是我們所創作出來的作品一樣。 謹記:需要投入太多的話會嚇跑客戶,投入太少則無法產生量身訂製的參與感。
應用篇:職場生存
在職場上,不是啥都不會做讓老闆收尾;也不該是啥都自己默默做好。而是要,不時的報告,主動邀請老闆參與;就算你啥都會做,也要留些事讓老闆來畫龍點睛。這樣才會讓老闆愛上你的工作成果,這樣一來,想不升官發財也難。
應用篇:愛情戰場
在愛情中欲擒故縱的策略十分好用。讓你的心上人在追求妳的過程中增加一些困難度,他就會更愛慕你。但別太過火,否則朋友也當不成。


小感想

原來,所謂的「向上管理」是這麼一回事,看來我過去都誤會了。老是悶著自己做完所有的事情。想說,我都把事情做到好又不惹事生非,應該會被賞識阿。原來,我不是紅人的原因,就是我都沒讓老闆有表現機會啊~~~ 唉!難怪天才是寂寞的~哇哈哈哈☆

只是,話說回來,我覺得我最近blog 越寫越好耶,這該不會只是個自我心理作用的假象吧!不管,我就是覺得越寫越好了,你要怎樣~~ 呵



※ ※ ※ ※ ※ ※ ※ ※ ※ ※ ※ ※
「非我族類」症候群:為何「我的」想法一定比「你的」高明?

   一個主意是不是自己想出來的(或至少覺得那是自己的主意),對我們是否看重這個主意有舉足輕重的影響。人們通常比較看重自己的想法。這種傾向有個非正式稱號 :「非我族類」症候群(Not-Invented-Here)

  • 好處:只要你明白只要投入時間、心力於一些事物,我們就會產生所有權心理。你可以運用它來激勵自己或是其他人對某些任務產生更大的使命感及興趣。
  • 缺點:會過度故步自封,有時會讓我們忽視或貶低別人更好的想法。

血淋淋案例

愛迪生的反交流電、現在的SONY

小感想

今天報紙上寫的,日本榮光不再。雖然大家早已知道,但當報紙標題已不再用Question Mark結尾時,可見問題的嚴重性。尤其是過去日本象徵與驕傲的 SONY,如今更是顯出病入膏肓的窘態。但我想這是最後必然的結果,全世界還沒任何一家公務員心態企業,可以長期生存。倒閉只是時間問題。若想起死回生,就要徹『頭』改變,要換腦袋。只是,報紙上寫著SONY裁員1萬人。你想誰來決定要裁掉誰?當然是那些造成今日SONY苦果的豬頭主管階級。那「非我族類」該裁誰,當然是先處理那些會讓自己看起來更像豬頭的人。可悲的是,這些被裁掉的日本工程師就被韓國三星吸收,持續創新韓國產品,然後回頭加倍打擊日本企業。再加上近幾年,SONY等日本企業都大幅減少雇用新鮮人,這樣惡性循環下。造就了時至今日還在歸咎SONY的虧損是因為「日幣升值」的管理階層。想想,能不日落西山嗎?



※ ※ ※ ※ ※ ※ ※ ※ ※ ※ ※ ※
有仇必報:為何正義必須獲得「伸張」?

先來個小實驗問一下自己:

如果,你和另一個好朋友(姑且叫B君)。兩個人,可以分得1億元的財產。但規定要由B君分配而且只有一次機會,你只能決定接受B君的分配或是不接受。當你不接受時兩個人都無法獲得半毛錢。這時B君說:「我要拿9990萬,零頭10萬元給你」。你會接受還是不接受??
(改版小啟:因有人說,1千元太無感了,加碼2個零)
請反白看說明

若你是理性的,你會選接受。因為你平白無故多賺10萬元耶。但你的不理性小惡魔會跑出來告訴你:『這可惡的B君,還虧我平日這麼照顧你,居然還貪得無厭侵占我的4990萬。我要讓你知道自私自利是沒有好下場的。我得不到的錢,你也休想拿到。咱們來個魚死網破,反正你損失比較大。』

好好仔細想想你真的多賺10萬元喔,可以買好幾個LV喔。深呼吸~ 冷靜~~
            『阿;   我忍不下這口氣~   厚~係拉~~~』


   人類的天性,讓我們直覺想維持人與人之間的高度信任,自然也會追求所謂的公平正義。相對的,我們會不惜付出代價來懲罰別人的背叛,當決定懲罰對方時,除了有助維持社會安定,甚至可以為我們帶來愉悅感。也因此,我們會做出很多不理性的報復行為。只是這種愉悅感,只存在於復仇計畫的過程中,而非在報復行動的當下。


小感想

計畫復仇時的爽快,會讓我們獲得愉悅;我們總是會想要『好好教訓一下那個傢伙』。但千萬要忍住。人在生氣時,所做的決定,常常是影響一生的錯誤決定。國中時,國文課本有一篇很棒的文章『理直氣順』,告訴我們:就算我們是對的,也要心平氣和。這樣我們才有機會靜下心,聽聽另一面的聲音。

小隨筆

   最近新聞報導三星集團的兄弟姊妹們為錢而撕破臉。
   李健熙兄弟姊妹們的企業有三星、新世界、CJ、韓松等,他們的財產合計達430兆韓元,相當於國家總財富的三分之一。    但竟僅為了1兆韓元,而撕破臉。
   我想這就是只為了爭一口氣吧。


加碼,善良的小天使怎麼說(請反白看下去)

小天使說:『其實10萬就很多、很棒了,你不是想去埃及玩!』
內心OS:『可是那可惡的B君,可以環遊世界耶』
小天使說:『也許他是有苦衷的,你是他好朋友你應該體諒他。』
內心OS:『闢咧,我體諒他,誰體諒我。』
小天使說:『我跟他談過了,他是怕你一下拿太多錢,會亂花。』
內心OS:『我亂花,好過讓他花阿。』
小天使說:『他說會每周拿10萬給你,這樣兩人就會一直當好朋友。』
內心OS:『真的嗎!?!!? 原來他是這樣想的,我好感動。』
.
.
內心OS:『但我不信。』『阿;   我忍不下這口氣~   厚~係拉~~~』


呵~ 純屬效果。多想想他人的好,也許就會讓我們少恨一點



※ ※ ※ ※ ※ ※ ※ ※ ※ ※ ※ ※
為何我們會變得「習以為常」?

   人類為了生存,會將有限的注意力放在一些不斷變化的事物上,特別是暗示威脅或機會的事物,而略過不重要的變化,或忽視不再變化的事物,這就是所謂的適應力。於是,一個中大樂透的人,一年之後的快樂指數和一年前未中樂透時的指數相同。一個發生重大車禍的人,一年後的痛苦指數和他一年前未發生車禍時相同。變化,是增加快樂的關鍵字。許多小驚喜的累積將大於一個超大喜悅的衝擊。相同道理可延伸至務實的商業行為:每月的折扣商品促銷的總成績將大於週年慶全面折扣的成果。變化,也是減少痛苦的關鍵字。當我們認為目前的貧苦,將有改善的機會,我們對長期的艱困會擁有強壯持久的適應力量。



※ ※ ※ ※ ※ ※ ※ ※ ※ ※ ※ ※
醜男悲歌:適應力、選型配種、以及約會市場

請下按下音樂後,再繼續閱讀~    感受更深刻喔


   帥哥配美女,是一種「物以類聚」的現象,學名叫:「選型配種」(ASSORTATIVE MATING,或稱選擇性交配),當然選型配種的要素不光是外表,還包括金錢、權勢、幽默感等特質。但以一般人而言,外表仍具較高吸引力。

   但人有酸葡萄心理傾向(伊索寓言:The Fox and the grapes 狐狸與葡萄),我們通常會極力詆毀那些自己得不到的東西。會安慰自己說,雖然她長的漂亮,但肯定脾氣不好之類的……。

   當然,這樣並沒有解決重要的擇偶問題,所以面對自己長相吃虧的問題時,我們可以假設有三種適應方式:
  1. 改變審美觀:長相抱歉的人的適應方法之一,就是降低自己的理想。從想和外表滿分的完美情人交往,降到和自己差不多程度。
  2. 重新考慮交往對象的條件與特質:除了審美觀外,會變得特別重視一些其他的特質。如喜歡有幽默感或心地善良的人
  3. 無法適應:不然就可能是「適應不良」,認為20多歲辣美眉會喜歡上50好幾的窮歐吉桑。

   不過經過科學研究後發現,不論自己美醜,對美醜的審美觀都趨近 (故假設1不成立)。另一方面,對要去邀約的對象,顯然會趨近和自己差不多的條件 (故假設3不成立)。再進一步探討後,可以發現長相吃虧者,會比較希望和他們認為具幽默感或「非外貌條件」較佳的人進一步交往。而長相出眾的則對其他長相較佳者較感興趣。所以結論 :自己的美醜並不會影響我們的審美觀,但會改變我們的擇偶條件。不過,對男性而言,可能是個好消息,因為相對而言女性較不重視外表。(註:只是相對於男性好一些而已喔!SO~ 高興一秒鐘就好 )


自言自語

唉~ 其實大家都是酸葡萄,沒法了解我們這種帥到金字塔頂端的人的苦悶拉!(溜) (咦~~ 怎麼打雷了… )


來首歌紀念青春一下好了~ 哈~~




※ ※ ※ ※ ※ ※ ※ ※ ※ ※ ※ ※
同理心與情緒:為何我們會強烈回應一個人的需要,卻對多數人的痛苦無動於衷?

   911事件的受難人不到3萬人,收到超過25億美元的捐款,然而非洲身受瘧疾之苦的人超過3億人,卻收不到10億的援助。為什麼全美會為一個掉在舊水井裡,暗黑中坐待58.5小時的一歲半小女孩緊張,卻不會因為盧安達80萬被屠殺的人群(其中包括許多小嬰兒)哭泣;為什麼一個人的死亡是個悲劇,但一百萬人的死亡卻只是統計數字?為什麼我們會強烈地回應一個人的需要,卻對多數人的痛苦無動於衷?

   從許多方面來看,唯有透過煽動情緒才能使人對別人的苦難產生反應 (而非藉由廣泛散布的客觀資訊),確實是一件很悲哀的事。但從好的方面來看,一旦情感被喚醒了,我們的愛心卻可以發揮的淋漓盡致。只要能夠將苦難和真實的影像連結起來,我們就會變得非常有同情心,而且我們的行動會遠超過經濟學家對一個理性與只想將自身利益最大化的人所能有的預期。

   也就是說許多看來理性的選擇,其實,背後都是來自情感的指示。人類的感情其實非常難以預期,但若能了解我們的同理心偏誤 (COMPASSION BIASES) 是如何運作的,或許將幫助我們做出更多理智的決定。


小感想

雖然,不否認我們對日本相較於對其他國家,是較具有好感的。也因此,311大地震後,台灣的捐款才會這麼踴躍。但除了好感外,我覺因其他地區的地震,我們僅能在數日後,獲得一些斷岩殘壁的照片。但這次幾乎是同步的播放大海嘯的經過。看著一棟棟房子和房頂無助的人們大洪水吞噬、或是大漩渦旁載浮載沉的漁船。我們的心也跟著糾結起來。再加上,災後日本人默默地、守秩序地,守護自己的家園,無聲地讓人敬佩。也才讓台灣人,更加熱血與願意奉獻出自己的愛心。這就是『影像』的威力。



【日本311東日本大震災滿1年 感謝篇】


每次看都還是超感動的,如果地球村的人們,都一直是這樣互相支持、感恩,緊緊擁抱在一起的話。那世界應該會很快樂、很幸福。可惜,歷史總會不斷出現一些非理性的事件與舉動。願~地球村的人們能永遠記得理性與感性的美好一面。



※ ※ ※ ※ ※ ※ ※ ※ ※ ※ ※ ※
短暫情緒的長遠影響

   一般而言,情緒通常稍縱即逝。但有時,我們會因某一次情緒(好心情或壞心情)時,做出的決策,讓我們長期做出同樣的決策。即使忘了當初的好心情或壞心情事過境遷也一樣。我們有時會因循過去的行為 – 形成自我因循(self-herding)。因為自我因循的關係,我們不自覺地持續著不是自己原來真想要的行為,重複多次就轉變成一種新的習慣。並自然為這個不良習性給予一個較廣泛的定義,一個有偏見的新價值,從此一個錯誤的心態有了堅實的基礎。最終,蝴蝶效應發生了,人生故事因而改變。

   尤其是負面情緒,對我們的人生常產生永久的改變。很多故事原型的開端,總是非常微不足道的小小不愉快…。這給我們的啟示是:絕對不要在負面情緒的當下做任何決定。不是不要做決定,而是暫時不做決定。




※ ※ ※ ※ ※ ※ ※ ※ ※ ※ ※ ※

亂想附註

   這篇是學校老師的推薦書籍,談的是行為經濟學!
   書中,最讓我印象深刻的,就是所有闡述都是透過數個不同面向的實驗,所統計出來的結果。是「實驗」喔!
   真的拜託台灣的管理科系的碩、博生和教授們,爭氣一點,不要老是用一堆莫名其妙的問卷來寫論文。最近連理工科的學生都淪陷了,真是世風日下。看看這本書,用真正科學的方法,去找答案。



2012年5月5日 星期六

書摘:『熱門商品是這麼創造出來的』

向UNIQLO、APPLE、DAISO……取經!圖解他們的商業模式,找到你的獲利關鍵

熱門商品是這麼創造出來的!:向UNIQLO、APPLE、DAISO……取經!圖解他們的商業模式,找到你的獲利關鍵
  • 作者:板橋 悟 (ITABSHI SATORU)
  • 譯者:邱麗娟
  • 出版社:臉譜
  • 出版日期:2011年08月07日


通常我們在看成功的企業時,往往會著眼於商品本身的優越性。但大多數的情形並不是只靠優秀的商品,而是在於可以持續獲利並複製的商業模式。



※ ※ ※ ※ ※ ※ ※ ※ ※ ※ ※ ※
何謂圖解商業模式


商業模式圖是希望用一種簡單的圖形表達商業模型的工具。透過一目了然的方式,讓使用者更容易參透其中奧秘,並找出更適合的商業模型。模型內容包括如下物件:

  • 元素 elements:『(自然人或法人)』、『(商品或服務)』、『(價格或銷售額)』
  • 連結 connectors:『販售關係』、『支付關係』
  • 選項 option:『整合』、『時間線




繪製商業模式圖時,要掌握「3W1H」:『誰(Who)』『給誰(Whom)』『給什麼(What)』『多少(How much)』



要畫多細,依目的而不同,但以經營者眼光才方便綜觀全局。
  • 以經營者比例尺: 直接掌握商業模式整體的簡單模式
  • 以中階主管比例尺: 劃出其中主要參與者
  • 以實際執行者比例尺: 劃出具體現場狀況




※ ※ ※ ※ ※ ※ ※ ※ ※ ※ ※ ※
八種代表性商業模式


(1)簡單售物模式
特色商業行為的本體,就是製造、研發商品或提供服務給消費者,藉以換取對等的報酬。
範例吉野家賣牛肉蓋飯給消費者
成功要件商品本身要有競爭力或吸引力,與競爭者商品進行商品差異化
風險
  • 價格競爭
  • 主力商品失靈
競爭策略拓展魅力商品



(2)賣場模式
特色自己不生產商品,只靠進貨然後銷售貨的商業模式。
範例百貨公司、量販店
成功要件捉到客戶、留住客戶,然後擴大經營規模與服務品項
風險
  • 其他對手也會買進與販售相同商品。
  • 價格競爭,上網買更便宜的同樣商品。
競爭策略
  • 經營利基客群與品牌形象: 如會員集點優惠
  • 獨特購物環境 (例 :台灣的誠品書局)
  • 附加價值:如便利性 (例:統一超24小時營業與代收、代繳…)
  • 商品差異化:如用自己獨特的基準選擇商品



(3)廣告模式
特色壓低商品本身的價格或商品本身免費,靠廣告獲取大量收入的模式。
範例
  • 電視劇或報紙
  • 近代的Google、Youtube、blog
  • 甚至是拉麵店的牆壁張貼小廣告
成功要件創造可被刊載廣告的地方或載具 (如雜誌),並有人出錢賣廣告;也因此要成功地吸引特定客層。
風險當創造的載具成本過高,但企業主廣告不足時即會蒙受大的損失
競爭策略
  • 區隔出媒體所呈現的地方或載具所能主打的對象,例:Google、YouTube 都可明確指出停留觀賞者所感興趣的事物。
  • 增加彌補本業的副業



(4)總計模式
特色先準備某種吸引顧客的商品 (註:通常為物超所值的特價商品),目的讓顧客順便買其他物品。
範例
  • Uniqulo 主打刷毛衣或機能衣,但顧客會順便買其他商品。
  • 量販賣場的特價商品或滿額加價購
  • 旅行團的低價團搭配很多自費項目與購物行程
  • 四海遊龍的平價煎餃和高利潤酸辣湯、早餐三明治店的奶茶
成功要件將商品訂在一個讓消費者覺得便宜的價格,用其他商品確保獲利。
風險低價商品賠本熱銷,但卻沒有帶動相關商品成長
競爭策略 創造出吸睛的商品行銷。要針對購買策略性指標商品者的其他需求,設計出夠吸引人商品
經典案例 12000年時熱銷的UNIQLO刷毛毛衣(fleece) 讓大家以為是靠這款衣服獲利。但實際上,它只占整體銷售額的5%。當客戶來店買fleece時,看到其他商品價格也是很震撼的低價,就會想多帶幾件。而UNIQLO瞄準的市場為基本款的市場和可大量生產的固定品(只內衣褲、襪),不必依靠流行可以一直大量生產,故利潤高。用色彩齊全又便宜的fleece吸引顧客目光,同時讓顧客購買高利潤的固定商品。只要捉住顧客的總合獲利,就是成功的交易。
經典案例 2別的MP3是採簡單銷售模式,將產品賣出。但Apple的iPod卻是用總計模式,透過免費的iTunes來持續銷售音樂和影片。而後來的iPhone也利用這樣麼手法,販售app,持續獲得新的收入。



(5)二次利用模式
特色這是一種再次、三次利用相同商品的模式。可降低後續成本。
範例
  • 漫畫周刊將熱門漫畫集結成單行本
  • 美食電視節目將內容集結成導覽書 (註:同時還和刊登店家收取廣告費)
  • 台灣的大學除日間部外,還有夜間部、假日班、隨班附讀學分班…
  • 韓國女團少女時代,推出TTS子團 (註:有Taeyeon喔)、開演唱會..,CD唱片改版換封面
成功要件如何將內容重新包裝與利用,來挑起買家的購買慾
風險若誤判用低價位賣出內容差不多的商品,反而會招致買家不信任和反感,甚至影響到原主打商品的銷售
競爭策略 做出市場區隔,並利用二次利用的低成本優勢重新加強包裝商品。
經典案例 1暢銷的哈利波特小書,不僅授權拍攝電影,也授權設計電玩。而電影、電玩,又還有其他相關周邊商品產生。等於是多次利用同一個商品。



(6)消耗品模式
特色經由降低主要產品購買成本,吸引消費者購買,後續靠消費者持續購買附屬品與維修品來增加獲利。
範例
  • 印表機和碳粉匣
  • 電動牙刷和替換刷頭
  • 電視遊樂器和遊戲卡帶
  • 芭比娃娃和替換衣服
成功要件長時間持續提供相關商品,並確保販售通路順暢,並細心應對客戶需求
風險賠本賣出主要產品後,卻未吸引到後續的附屬品購買。
競爭策略 -



(7)持續模式
特色是經由持續使用該商品來持續收取費用的模式。和消耗品模式不同點在通常會在後續的固定時間持續收費。
範例
  • 手機的通話費
  • B2B電子商務的服務費
  • 汽車與房屋租賃
成功要件-
風險-
競爭策略 -
經典案例1防毒軟體過去是使用簡單售物模式,但現在則是變成持續模式。原本是賣軟體,現在是賣服務,透過銷售有期限的防毒服務,來持續獲得利潤。



(8)仲介模式
特色一種提供商品、服務和使用者進行仲介關係的商業模式。這種商業模式最大的優點是沒有庫存壓力。
範例
  • 房仲業者
  • 人力資源公司
  • B2Bi 的電子商務服務提供商
成功要件掌握資訊不對稱的雙方的服務提供機會。
在掌握訊息的場合裡,取得比其他公司更早、更多、更正確的訊息來源與有效需求者
風險商業訊息來源掌握不易,且網路時代資訊不對稱性可透過更多管道獲得
客戶容易自由離開
競爭策略 -



※ ※ ※ ※ ※ ※ ※ ※ ※ ※ ※ ※
創新現有商業行為的練習


不只用圖解商業模式來看穿企業的獲利模式,更要利用圖解法來改良或創新商業行為。透過不受既有觀念束縛,試著改變著眼點來解決問題。

  • 圖表聯想法:運用奧斯朋(Alex F. Osborn)檢查表,套用進圖解商業模型,來思考改善現有商業模式:
  1. 能不能添加:能不能加入複數的商業模式?
  2. 能不能分割:能不能把一個商業模式切割開來,分別銷售或應用
  3. 能不能反轉:能不能反轉箭頭方向
  4. 能不能挪用:能不能應用到其他對象
  5. 能不能改變時間長:能不能改變收取金錢的時間

  • 類推聯想法:將從A處學得的商業模式,套用在B身上。也可以將同一個商品放在8個商業模式中,去思考在這麼模式下,該如何進行。找出讓同一個商品多幾條收入的線條的方式。



思路收網,找出適合的創新策略:
  • 想想看有沒有出界
別太在意「事業領域現狀」
思考「不可進行」的領域
  • 有沒有按照目標數字思考
設定目標:要先有要解決的問題,明定要達成的銷售額或利潤值
隨目標調整改變商業模式
  • 思考實現的可能性




           圖解商業模式日文官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