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8月19日 星期五

書摘:『品味從知識開始』


センスは知識からはじまる



      將企業價值(或個人價值)最大化的有效方法之一,就是擁有『品味』

      這並不是指賺不賺錢,像是靠壓榨員工或欺騙客戶賺錢的企業,就算規模再大也不會給人有品味的感覺;或是個人技術性表現的好壞,像是沒有好歌喉的音樂製作人,卻能發掘並包裝出巨星、做出動人的暢銷專輯,也會讓人覺得他很有品味。

      因此「有品味」是指能夠判斷出無法以數字量化狀態的優劣,並能加以最佳化的一種能力。而這種能力是經由後天一點一滴培養而成,並非單憑天賦這麼簡單。

  • 作者:水野學
  • 譯者:葉韋利
  • 出版社:時報出版
  • 出版日期:2016年05月03日
  • 我的推薦指數:★★★★★

      想要提升品味,首先要知道什麼是「普通」,這是衡量品味好壞的唯一工具,因為普通介於好東西與壞東西之間,了解兩者是甚麼後,才會知道介於中間的是甚麼。所以說想提升品味,就得先了解什麼是普通,這樣才能做出(或識別出)比普通更好的東西。

      而要了解普通是什麼其實只有一個方法,就是吸收知識;因此,品味來自知識的累積。舉例來說如果將藝術創作分成繪畫、工藝等術科,那麼也該有累積知識的學科。這些學問幫助我們建立整體概念,能成為培養藝術品味的土壤,如果能瞭解畫家的身平或創作背景,那我們對美術的感受、想法、表達方式也將因此有所不同。就算自己畫圖畫得很差,卻也能懂得如何去欣賞別人的畫作。

      或者該說,無論從事什麼工作,「無知」都是有害的

      知識像是畫紙,而品味像是畫作,紙張越大,可以自由作畫的空間就越大,限制也越少,創造出價值的機會也越高,而價值決定了報酬,所有工作皆是如此。

      從怎樣的知識吸收起?就從每個人都看過的、知道的知識開始累積,很多人常想做「與眾不同的東西」,但這種令人驚訝但卻不暢銷的企劃,其實超過6成根本沒有考量到社會大眾的需求。大多數暢銷的商品,其實都是從先前商品逐步延續而來,這並非說要去做不會令人驚訝的內容,而是指要從基礎知識出發,才能找出新穎卻又具精準度的產品。

      在既有的A中加上自己知道的B,最後創造出C、D、E....激發出不同想法;創新其實就是這些【知識】與【知識】間相乘出來、累積出來的洞察力,所以能夠掌握住時代的脈動。

      對自己的品味缺乏自信的人,其實是因為收集的資訊很少、時間很短。或是忘記品味也會有保存期限,沒有隨時更新資訊。


      增加品味知識的有效方法包括:
解析經典
所謂經典一定經歷過最佳化過程,即時過了很多年,仍深受人們喜愛。透過找出自己認同、也被別人認同的經典的過程,分析拿來當判斷依據的觀點,只要每天不斷練習識別好設計與壞設計,遇到不懂的事就去研究,知道的事情就加倍學習,自然可以累積相關知識。
瞭解時下流行
流行通常是一時性,但可以擴展知識的廣度。很多的流行是在既有的事物上加點裝飾,並非全新創造;學著感覺流行的脈動,習慣性的反覆確認這種感覺從何而來,這其實是知識的集合,包含了過去讓我們覺得美好的事物。
改變框架、改變自我
品味最大的敵人,就是先入為主的主觀意識,從簡單的小地方做起微改變,如下班回家走不同的路、沒事就去書店讀新書、跟不同行業的人聊天、讓自己看起來更順眼,不要讓自己停留在過去的模式。


      透過上述的過程,可以學會挖掘消費者的深層喜好,轉化出有品味的產出。所以要先思考『使用者是誰?』『在什麼時候使用?』『在什麼地方用?』.... 很多好的作品,都是先經過務實且一點都不起眼的輸入,並在不同階段進行縝密思考後,才會有跳耀性的產出,而非從天憑空而降。而知識純度越高,產出也越精準。也因此,不用功與自以為是,就是提升品味的最大障礙。




後記

      看了這本書,有種一語點醒夢中人的感覺。原來好品味是可以學習的。而好設計更是內含著知識,而非隨手而得。書中舉了很多例子,所有的設計都該是有根據的發想,和你的目標客群有著情感上的連結與認同感,就算色調、字型等都是該仔細斟酌。一個好的設計一定可以說出其中設計的緣由與故事,而非單純的感覺好看之類的。我在網路上看到文章提到水野老師在創造Kumamon時,花費了多少的心思。

      出發點是熊,首先字結合了「熊本」(Kumamoto)與熊本方言「人」(Mon)的發音,意為「熊本人」,明確了「熊本熊」出自「熊本縣」的概念。但顏色咧?個性咧?? 從下圖我們可以了解到原來每個元素都是有意義存在的。除此之外,水野老師更是畫了3000多張草圖,才正式定案。並且在執行後,仍不斷的配合修正,才能讓熊本熊獲得日本吉祥物好感度第一名的殊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