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8月7日 星期日

書摘:『獵才公司老闆真心告白:30歲後如何成功跳槽?』

為什麼想換工作?
除了對薪水不滿外,
另一種要原因是感到無法在公司內繼續晉升到更高階職位。


然而常聽業界有不成文的慣例:35歲是轉職的年限!
但實際上對有些人而言這並不是正確的,


如果在20幾歲階段,就懂得「把交付的工作做到百分之150以上」,做到徹底,而非老是抱怨工作沒有意義,展現自己的衝勁,並建立自己『公司內形象』。

然後到30歲開始,懂得要轉變方向,不是單純完成任務,而是自己詮釋工作,並賦予更高價值,學習領導團隊並替公司攻克這些目標,建立自己『業界內形象』。


這些在目前職場上將工作確實做完、做好、做滿的人,
年齡自然不會成為限制,


反而就像寄居蟹必須褪去小殼,移居大殼一般
在30、40歲時,該升到原公司的更高階層(而非只是更換有名無實的Title),
或跳槽到下一個公司,

從 40歲起準備邁向巔峰的挑戰之旅。

30代最後の転職を成功させる方法
  • 作者:井上和幸
  • 譯者:林美琪
  • 出版社:時報出版
  • 出版日期:2016年04月26日



※ ※ ※ ※ ※ ※ ※ ※ ※ ※ ※ ※ ※ ※ ※
分析局勢


※ ※ ※ ※ ※ ※ ※ ※ ※ ※ ※ ※
知彼:為何公司願意聘用超過35歲的新員工?

    企業任用20歲新人時,看重的是『能否活力充沛的工作!』。但當而想任用30、40歲的資深人員時,看重的是能否帶來即戰力(新業績),或是能否讓『公司同仁能活力充沛的工作!!』;不會只考慮是否有那個位子而已,而是會考慮是否能讓部門帶來改變,特別是想找主管人才時,一定是想要有新的『創造、變革、重生』。

    因此,不能沿用20歲出頭時的工作方式看待自己和工作。你已經沒有新鮮的「肝」和單身時可自由調配的「時間」;過去單純用勞力可以換取的工作成效,是現在的你再怎麼努力也不會有小鮮肉的CP值(=業績/薪水)。更現實的是,在人力市場上,你年輕時的前公司績效,並不會獲得新公司的青睞,即使勉強找到新工作,也可能無法獲得高薪,也無法在新公司資深員工中得到升遷的機會。

    以新公司立場,要的是『物超所值』又『品質保證』的資深人才。這並非指要你接受低薪,而是願意給你滿意的高薪,但你卻能回報公司,比你高薪的人相同產值甚至更高的產值。並且還能與新同事同心協力、長期合作,不會破壞現有工作氣氛。如果你還有其他競爭這個職務的人所沒有的,屬於你個人的獨特性與優勢,那麼自然大大提供你跳槽到理想新工作的機會

    檢視一下自己,站在對方立場:你當面試官時,會錄取自己嗎?



※ ※ ※ ※ ※ ※ ※ ※ ※ ※ ※ ※
知己:物超所值度 × 品質保證度?

    進入一間公司的年薪只是一時,重點是獲得職位後能夠隨之成長進步多少,近而提高年薪。而非只是靠年資換來的收入與地位。因此,你該問問自己假設你目前的工作外包,
你公司願不願意用現有薪水雇用你,甚至是數倍薪水?
對手願意爭取你嗎??

你有幾個公司外的朋友願意給你協助?
你有幾個公司外部的定期聚會?

    一年分析一次自己的資產負債表,掌握自己的真實狀況:

資產(你累積的回報) 負債(你對自己的投資)
流動
  • 人脈
  • 健康
  • 技能
  • 知識
  • 聚餐(交際)
  • 運動
  • 上課、進修
  • 閱讀、電影、旅行
業主權益(職場上的價值)
固定
  • 證照
  • 學歷
  • 經歷
** 注意會定期折舊    
你的綜合能力
(和與你有相同條件的人比,扣除特例的平均年薪,思考你是貴還是物超所值?)






※ ※ ※ ※ ※ ※ ※ ※ ※ ※ ※ ※ ※ ※ ※
提高勝算

你的強項是什麼?
現在或將來想要做什麼??
你有明確展現出來讓大家知道嗎???
這些都是要平時一點一滴慢慢累積,
始於你的意志與熱情。



※ ※ ※ ※ ※ ※ ※ ※ ※ ※ ※ ※
先安內:立定目標,持續努力

    走「通才路線」或「專才路線」並沒有誰較好的問題,而是要找自己喜歡和擅長的工作;思考追求「高薪」或是「成果」,想要進軍「世界」還是堅守「本土」;若剛好符合就業市場的需求度就更好了。另方面35歲是要決定朝管理職或是專業職大步邁前的分水嶺;做出符合自己條件的決定後,就該持續在特定領域展現出存在感及價值。

    沒有對自己的目標,就會無法擁有對工作的堅持、想法與價值觀,也會無法連結到志同道合的夥伴,無法放大與創造出『可能性』,而職涯的八成都是被出乎意料的事件所左右。而當這些可能性的機會來臨前,則要累積各項實力並持續將之極大化:
(規劃力+決斷力+完成力整合力×持續學習力

規劃=構想能力
要站在比目前職位高兩級的職位角度來看事情

決斷=下決定的反應力(好+快)
必須要學會找出每個決定理由,並分析優劣,事後檢討

完成力=業務執行力
懂得依勢調整步伐與提出解決方案,並會將大目標分割成小目標,逐一攻克

整合力=領導能力
除了專業也在待人處事上下工夫

持續學習力=面對未來的適應力
養成自行閱讀的習慣:
  • 20歲是 志學 - 立志並廣泛閱讀
  • 30歲是 實學 - 經營與商務用書
  • 40歲是 哲學 - 思想的多元性鍛鍊


    在同樣期間內,比一般人完成2、3倍的學習量與實踐量,將上述五種能力訓練到如騎車一樣自然發揮。「聰明就用聰明的做法,愚笨就用愚笨的做法」;訣竅是對自己目前的職務,列出「還有另一種做法...」,然後每天找出一件來達成,養成掌控自己人生的習慣。或是先做不喜歡的事 再做喜歡的事,提高做不喜歡的事之意願。只要持續努力數十年,定能有所成就。

    另外除了工作外,也要有其他社交與人際圈,一方面可調劑生活,另方面可以獲得未來的外援。所以要將這些視為專業外的自我投資。

    只要秉持立刻做、一定做,做完為止;有些人有目標、有想法,卻疏於努力。要成為團隊中,最不願放棄的人。要知道物以類聚,認真的人會和認真的人相遇,會遇到你的伯樂,獲得成功轉職的門票。






※ ※ ※ ※ ※ ※ ※ ※ ※ ※ ※ ※
再攘外:提高自己的能見度

    優秀人才除了講求本身條件,也要重視被「廣為人知的程度」。懂得宣傳自己 這樣才會提高獵才公司找上門的可能性。但經常有人想要提升自己的風評,卻不重視自己與同僚之間的關係,只是拼命和外面的人交換名片、積極參加聚會等。但是,公司外的風評是從公司內部風評來的。保持自己的好評,表裡如一地日日忠於職務,自然能提升「被知道的能力」。因此,你應該重視的是公司內的相關利害關係人對你的評價:
上司給你評價的依據是「守信用的能力」
「交給你的業務能不能如預期(或超出預期)完成」。能夠不負所望的人才,上司自然會「知道」你。

人事部給你評價的依據是「被認可的能力」
那個人在自己主管和在其他部門主管的評價如何?同事間的評價如何?

老闆給你評價的依據是「經營職涯的能力」
可以主動接近老闆,讓老闆知道「原來我們公司有這樣有趣的人啊。」包括參與公司活動;在不同場合展現你所投入的興趣、正在學習的技藝等。



    比起現在的頭銜,更該想的是建立自己的「個人品牌」,彰顯我是怎樣的人才,並以行動讓每個人知道你的品牌理念與價值。這就是你最有力的形象宣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