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6月30日 星期六

書摘:『組織寓言』

這本書是寫給每個人看的,是給每個要對別人負責、需要別人一起幫忙來完成工作的人看的。這些人不見得是企業界的經理人,但也許他們管理學校、扶養家庭、當電影導演 … 在某些方面我們每個人都算是經理人! 而這些人中的佼佼者都是「想讓別人有機會夢想成真」的人。就像戲劇的導演,沒有上台表演,但卻成就了全局。那當然也包括你啦。

  • 作者:查爾斯.韓第 (Charles Handy)
  • 譯者:施純菁
  • 出版社:天下文化
  • 出版日期:1998年09月25日
  • 我的推薦指數:★★★★★ +

◇◇◇◇◇◇◇◇◇◇◇◇◇◇◇◇◇◇◇◇◇◇
50 書摘
◇◇◇◇◇◇◇◇◇◇◇◇◇◇◇◇◇◇◇◇◇◇


把心打開 與組織共舞!
我們都是某個組織中的一份子,
然而人們在組織中的行為,總是難以捉摸;
人與人、人與組織的磨擦與衝突,總是層出不窮;
人在組織中,總是揉合了失望與不解......
這是一本看法樂觀的書,
因為我深信人類是可能永無止盡地令我們及他們自己驚奇的。

~ Charles Handy       




寫在前面的感想與推薦

   想寫這本書的書摘,其實非常久了。只是我知道,應該很難寫的好,所以遲遲沒有動手。不過,因為適逢第50篇書摘,又加上要寫一篇跟人資有關的書給那位很神祕的同學。所以,我還是決定來動手整理它。寫著、寫著,筆記原稿居然高達21778字,實在太驚人了。我想這是因為我實在很喜歡這本書,所以覺得都是重點吧。強烈建議,各位路過的讀者,這是本絕對值得買回家,看完整本的管理經典喔。

   我有點忘了,是誰建議我讀這本書的。應該是在佛光上課時吧?不論如何,這是我印象中,我的第一本純管理書籍 (小編:為了上課買的不算)。在這之前,我都覺得這類書是騙人的廢話連篇,一點也不切實際。起碼,真的離我們生活很遠。但這本談組織的書,卻讓我發現,原來,『管理』是多麼生活的一件事。也開啟我閱讀企管叢書的嗜好,慢慢也越學習越多。這都感謝這本書給我的啟蒙嚕。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目錄與重點

【第一章】   各人頭頂一片天
過去,組成團隊指的是消弭差異,使成員一致化。如今則指善加利用每個人不同的才華,發揮更大綜效。

【第二章】   E型因子
工作上真正的誘因是:我們都需要被肯定!需要有人傾聽、需要受到重視,然後成功時獲得獎賞。而這將使工作變成一種點燃我們活力與熱情的事。

【第三章】   祕密合約
每個人各自都有未說出口的合約。這些純粹是一種心理上的契約,我們期待一種有來有往、平等相待的關係。而且,它們的效力,和正式合約並無不同。

【第四章】   非請勿進
從我們小時後床頭上方的塗鴉、到青少年時期房門上那個「閒人勿進」的牌子,每個人都需要有自己的「領土」。在辦公室也一樣,包括有形和無形的地盤。領土所代表的就是安全感、就是權力,很難叫人放棄。

【第五章】   外翻的甜甜圈
現今世界變複雜了,一件工作,就算你做完所有已知該做的事。可卻還不一定會成功,因為還需要你主動出擊或改進,其它還未指出的很多事。

【第六章】   周哈里窗
假如別人所看到的我們、和自己所看到的自己都完全吻合,那麼我們的生活就會簡單容易得多。

【第七章】   誰演誰、誰就得像誰
快樂和成功的秘訣在於選擇適合自己的角色,而且只扮演這些角色。

【第八章】   馬拉松或賽馬?
基本上競爭是好事,但前提是:大家都能贏。因此,最好藥方是鼓勵「內部合作」及「外部競爭」。因為外部競爭就像跑馬拉松,就算有一兩個人特別好,也還是人人都贏的局面。大家跑完之後,都氣喘吁吁,但心情卻很高興。

【第九章】   預言成真
預言之所以成真,是因為我們潛意識裡就開始努力使它成真。

【第十章】   激勵配方
所以讚美、鼓勵獎賞都必須出於真心,而且針對真正優異的工作成果。當管理者忘了這點,會讓讚美失去了公信力,進而失去價值。只有員工覺得受之無愧時,讚美才會讓人開心。

【第十一章】   父母、成人、及兒童
成熟的人是具備適當比例的三合一綜合體,同時帶有父母、成人、和孩童的性格。只是我們有時很難依情境召喚出正確的角色。

【第十二章】   權力政治
只有專家權力才是持之久遠的權力基礎,因為只有你自己才能摧毀它。

【第十三章】   團隊與領導者
團隊不僅需要不同技術的人來達成任務,同樣也需要具有不同個性、不同優先順序的一群人。沒人可以不靠團隊而獨立應付所有事,我們需要他們的才華來執行任務或解決問題。

【第十四章】   一葉知秋
雖然我們都知道,自己常根據一些初步印象做出重大假設,組織卻很少留意自己給別人的第一印象。

【第十五章】   族群部落
有時對新人來說,似乎公司的每個樓層(部門)都是不同個性的族群,事實也通常如此。

【第十六章】   追隨自己的神祉
你可以根據自己的才華來選擇自己的神,這樣物以類聚的結果,你就會發現大家重視類似的事物,以類似的方式慶祝,也遵守相似的法則。

【第十七章】   算一算、數一數
「人」應該是資產還是成本?大部分組織都把人視為成本,但顯然某些情況下,他們應該是資產。

【第十八章】   顧客,你在哪?
如果我們所做所為的最終目的不是為了某人,那人生沒有甚麼有意義的事。

【第十九章】   會好奇的才叫貓
我假設自己很「無知」,但其實我真正需要的只是「好奇的習慣」而已。

【第二十章】   遍地酢漿草
任何企業都涉及三種非常不同的工作團隊,但仍應視之為一體。

【第二十一章】   組合式生活
我的工作可以由各式各樣的工作組合而成;有些讓我著迷、有些出於關心、有些能賺錢、有些則純粹出於狂熱。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各章摘要



※ ※ ※ ※ ※ ※ ※ ※ ※ ※ ※ ※
【第一章】各人頭頂一片天

    在過去,組成團隊時為了讓大家好相處、好運作,總是試著將彼此的差異消弭。而現今卻是要學著善加利用每個人不同之處。每個人都有很多的『可能性』,因此該去找:「他(她)的才華為何?」。人人皆有所不同,但我們總是容易將他人定型、心懷成見。

    也因此組成團隊時所面臨的挑戰是:如何將這些個人「差異」整合,使人人朝共同目標努力。有智慧的組織會設法培養每個人的個人特色,再將這些特色融合,這是成功團隊的秘訣。



※ ※ ※ ※ ※ ※ ※ ※ ※ ※ ※ ※
【第二章】E型因子:那些會點燃我們活力與熱情的事

    我們工作是為了錢嗎?其實重要的是錢的用途。在滿足基本生活所需後,理性的人不會為了錢而拼死拼活。除非,金錢被視為衡量成功與否的工具。

    人們最想從工作中獲得什麼? (1981年英國所作的調查) 依序為:「個人的自由」、「贏得同事的尊敬」、「學習新事物」、「新的挑戰」、「完成任務」、「幫助他人」。顯然工作的動機不是單純地為了錢;金錢無法買到他們所要的東西:一種能在世上留下記號的成就感,一份能證明他們非平庸之輩、而能有所作為的證據。

    當我們知道人們工作的動機是什麼?那讓他們努力工作就不是什麼難事了。因為我們都需要被肯定!需要有人傾聽、需要受到重視、需要在成功時獲得獎賞。這些都將點燃我們活力與熱情,而讓「工作的本身,成比樂趣還要有趣的多」的對味事情!



※ ※ ※ ※ ※ ※ ※ ※ ※ ※ ※ ※
【第三章】祕密合約

    任何關係、任何人群的組合,都涉及了期望的實現與幻滅。不論身處何種關係之中,每個人各自都有未說出的合約。我們期待一種有來有往、平等相待的關係。然而,我們總是誤解別人心中的秘密合約。

    就像我們常會誤認為屬下或後生晚輩一點都比不上我們、或遠不如我們當年表現?這就像我們給他們簽了合約,假設了每個人都和我們一樣,滿腔都是為工作犧牲奉獻的熱情。這種隱而未顯的心理契約歸納成以下3種,而大部份人的動機混合以下三種:
  • 強迫(Conercion):因為你別無選擇,如學校或監獄。
  • 算計(Calculation):因為你計算過可獲得相對的報酬。
  • 合作(Cooperation):因為你想在這裡。



※ ※ ※ ※ ※ ※ ※ ※ ※ ※ ※ ※
【第四章】非請勿進

    每個人都需要自己的「領土」(territory)!領土並非單指空間,也包括了人的工作領域(內容、職權)。在職場上,這種心理上的領地甚至更為重要,常會影響我們的情緒和行為。因為領土所代表的就是安全感、就是權力,很難叫人放棄。常常即使是在組織內高昇後,負責更大的領土,但卻仍會關注原來的領域和接班人。

    當在組織裡,有某人在某處,因為不耐事情的處理方式而中途介入。他們可能忘了或是刻意開口請求准許,即使是好心,但對方卻可能不喜歡這樣。結果,造成了「組織悶氣」的引爆。就算再怎麼有理,僭越他人領域仍是一種冒犯的舉動。

    人們會用各種方法保衛他們的工作領地,包括用不著痕跡的「資訊」—如果只有我才能擁有全部資訊,那別人就一定要得到我的許可,才能採取適當行動。沒人能做到真正的門戶開放。每個人都希望別人記住這是我的地盤、我的職責。當我們踏進別人工作的領域,不管對方表現出一副多麼熱誠的樣子,都不可以不請自來,行為要謹慎,要記得誰才是主人。

    而不僅是個人,組織內的小團體間也會有些非正式做法,包括創造自己的暗語與行動模式。因為這是小圈圈的成員證明彼此的方法。但這些小圈圈的領域若被保護的太完整,將形成一座孤島。所以要試著藉由給他們資源來降低排他性,進而和其它人間交流。

    如果你問一家公司,公司內部的首要問題是什麼,十之八九都會說是「溝通」。但大多時候,不良的溝通只不過是領地問題的表象。想想領地問題就可以知道很多關於『人』的問題。即使不知該怎麼解決問題,也可以知道什麼不該做,有時這樣就解決了問題

個人感想:

    這就像軟體工程師會固守自己的技術、熟悉的系統,對很多資訊人而言,「系統」成了一種要捍衛的領土。也因此開誠布公的寫出完整文件成了不可能任務,但也因此很多工程師無法開拓新局,繼續成長。到底開放門戶需要過人的自信。



※ ※ ※ ※ ※ ※ ※ ※ ※ ※ ※ ※
【第五章】外翻的甜甜圈  (小編:因為很難畫,所以改用荷包蛋來說明)

    現在所謂的工作,是「看你怎麼做」!

    一些非做不可的事,就像荷包蛋的蛋黃。在我們的工作中,有些事我們不做就會完蛋,那些事可能寫在合約、工作手則、SOP。但還有一些很重要但卻不急迫或明顯,例如:CEO沒有投資某些新科技。這就像是荷包蛋的蛋白。很多時候你做完所有的事(蛋黃),但卻不一定會成功。因為你要填滿整個荷包蛋才行,蛋黃與蛋白都要。問題是:『沒人知道或事先告訴你,空白(蛋白)的部份到底是啥?』因為如果知道就會把它列入核心(蛋黃)裡。蛋白的部份,就是你要主動出擊或改進的部份,直到逼進那條看不見的邊界為止。
外翻的甜甜圈,荷包蛋的蛋黃,蛋白,查爾斯韓第harles Handy::Inside Organizations,21 Ideas for Managers,組織寓言,韓第給管理者的21個觀點



    在過去時光,組織內的工作就是時鐘般,人人各就各位按時按部就班前進。昨天的規則永遠適用於明天。但現今的世界已不在像以往那麼容易預測或控制了,事情常常是無法事先預測以授予適當指令。也因此,今日在核心之外,有著更多的空白需要去填補。再加上,現代人也希望有多一些自由揮灑的空間,希望對自己的時間和工作有更多的自主權。

    在沒有預設好的指示可供利用下,每個人面對工作上的突發事件,如何進行處理,就視個人的意願及常識運用而定。而且事實上,愈大的荷包蛋意味著越多重要的工作,必須有更多能幹的人來執行。這就是所謂「工作擴大」(job enlargement),不過和過往不同,以前只是意味要花更多時間做更多重複的事。現在則是代表著不同類型的工作,而且需要提供更多自我判斷、選擇及獨創空間。並且組織也允許員工靠自己管好自己、允許他們自行判斷,擁有更大自主權。雖然仍會有基本的制度和規範要依循,但在意外或機會來臨時,他們也能隨機應變,有足夠的發展空間。

    也因此為了管好他們的荷包蛋,你必須很用心地說明荷包蛋的核心(蛋黃)是甚麼,至少要確定他們知道最重要的工作是甚麼、該遵循甚麼規則。也要讓他們清楚荷包蛋的外圍界線。並讓每個人清楚自己的工作目標,然後大家共同認定承諾、彼此信任並有足夠的訓練,朝良好的荷包蛋管理模式前進。

小故事:

    有天作者請水電工A在家門口裝防盜燈(小編:就是那種感應有人走到門口,就會自動亮的燈)。安裝完後,作者發現,電線是很醜的沿著牆壁。作者向水電工A反應,A:「你沒提!不然我就會把線收在牆腳。」然後就走了。後來,作者請另一位水電工B來施作另一個門的防盜燈,他卻主動的確認並將線安置整齊。同時,還向作者建議說,他還可以連到室內的燈,製造出有人起身開燈查看的效果。這樣嚇小偷的效果更好。(小編:你說以後生意是給A 還是給B?!)

個人感想:

    常常遇到一些人,只要一遇到別人質疑。就馬上說:『你沒說』。或找一堆藉口、或直接發飆(用生氣掩示內心的不安)。我想這樣的人,一輩子也不會進步。而別人也會很快看破手腳,而將他視為工作價值低的人。只是,這樣的人卻常常還為此自鳴得意,覺得『誰~  他都不怕咧~』。    哈~



※ ※ ※ ※ ※ ※ ※ ※ ※ ※ ※ ※
【第六章】周哈里窗  (Johari Window)
周哈里窗Johari Window,查爾斯韓第harles Handy::Inside Organizations,21 Ideas for Managers,組織寓言,韓第給管理者的21個觀點


    有些人第一個房間占了大部分,呈現了接近真實的自我;有些人則把自己留在第四個房間內,和他們越接近才會發現更多內在。事實上,每個人都有各式的屏障來保護自己的第四個房間,例如制服、慣例、儀式等。透過這些東西來相信你屬於某個小團體,人們不需要去探觸你的第四個房間,也能和你互動。

    大型組織每年都會對員工定期考評,但人天生就會自衛,只想聽別人對自己和自己對自己一致的評語。換句話說,我們並不想走進「第二個房間」,看看別人對我們有甚麼看法;也不想打開第四個房間,以保留一些隱私。我們只想和我們所愛的人去分享。若組織內也有多一些愛的氣氛,也就是「無條件的正面關懷」。對員工關懷和信任,不是把員工當成賺錢的人手,而是當成人。這樣員工才會開放他的心胸,組織才不會錯失員工的其他特質。

    我們要常用「周哈里窗」(也就是整間屋子)來提醒自己,保持各個房間窗戶的暢通。而管理者則要知道,透過這些窗戶看到的員工只是「半個人」。員工還有更多的其他特質,要塑造出員工對管理者信任又具自信的心,才能讓員工對組織開放其他房間。如此管理者才能將組織領導的更順利



※ ※ ※ ※ ※ ※ ※ ※ ※ ※ ※ ※
【第七章】誰演誰、誰就得像誰


※ ※ ※ ※ ※ ※ ※ ※ ※ ※ ※
個人篇

    和不同人在一起時,每個人表現出來的行為會有所不同,而每個人在不同情況下,都會有所不同。快樂和成功的秘訣在於選擇適合自己的角色,而且只扮演這些腳色。並且勇於承認某些角色並不適合自己。最成功的人是那些很早就幸運找到適合自己角色的人,他們從不試圖扮演不屬於他們的角色。

    在日本職場有所謂「水平快速軌道」(horizontal fast track),讓表現比較好的新人,安置在同等級但性質不同的工作上,快速輪替,以發掘哪些領域最適合他們。而對個人而言,更該這麼做。很多人過早讓自己陷入某種行業,只因家庭期許或社會對高尚工作的價值觀。結果不管快不快樂,就一輩子待在那裏了。


※ ※ ※ ※ ※ ※ ※ ※ ※ ※ ※
職場篇

    生命中扮演的角色是一回事,組織內的角色又是另一回事。負責管理工作的人都會發現,那些看起來簡單的工作,其實就和俄羅斯娃娃一樣,裡面還隱含著大大小小的職務和工作。而且針對這些不同工作,就會有不同的要求。但很少人是十項全能的專家,所以秘訣就是多做一些你擅長的工作,並誠實面對自己

    另一方面,我們在職務上和別人的連結就像一張蜘蛛網。你可以在這張網上輕易地找出20個人,但這20個人卻對你有各自不同的評價和期望。要同時扮演好所有角色是不可能的,因為很多人會對你看法迥異。「別人對我們和我們對自己的看法不同」,「別人為我們的期望也不同」;所以我們不能只聽我們想聽的。假如我們想把工作做好,就該知道別人對我們的角色及表現有甚麼看法。這樣才能適當的調整我們的步伐。

    在職場中,如何詮釋自己的角色比想像中來的重要。假如我們一直以喜劇小丑的身分出現,雖然可以讓人開心,但卻可能讓別人誤以為我們不足以擔當組織管理的重任。所以,我們要謹慎的選擇我們的外在面具,才能讓別人認真看待自己。

輔導遊戲:角色協商 (Role negotiation)

    和職務蜘蛛網上的某人一起坐下來,兩人各拿3張紙。
  • 第一張寫下你希望對方多做的事
  • 第二張寫下你希望他們少做一些的事
  • 第三張則寫下你希望他們繼續保持的事

    然後互相交換。

    第三張紙成為你做的事對方的正面背書,大聲唸出它。其他兩張上有些你同意或不同意的實用建議,你可以用它來和對方協商並做適度的改變,來取得對方也願在你希望的範圍中,做出適度的改變。最後,兩人將達成對工作的新定與認知。

感想與應用

我覺得這個方法不錯,應該也可拿來用在家庭工作分配協商。這年頭,男人也要一起分擔家務,還有很多事都要和老婆溝通協調(小編:真的,想到我都不會想要結婚了。慶興我單身耶  哈~)。應該可以用這種方式吧!不知,這樣是不是太理性。還是這種是要用感性的一面處理。




※ ※ ※ ※ ※ ※ ※ ※ ※ ※ ※ ※
【第八章】馬拉松或賽馬?


賽馬
賽馬時,不管你這次跑得再好、再快都沒用。只有前三名才算。所以賽馬結束後,會有一小群人興高采烈,但大多數人垂頭喪氣。輸家永遠多於贏家


馬拉松
馬拉松不是賽跑,參加者並不全是為了勝利而跑。他們其實是和自己賽跑。任何人只要跑完全程就是贏家,目標是超越上次的成績。因此馬拉松跑完後,大家都氣喘吁吁,但心情上卻都很高興


    我們可以把生活的一部分視為賽馬或是馬拉松,結果將會大不同。但競爭無所不在,只是我們可以把對手視為敵手,或是一起向前的戰友。

    競爭是有助益的,可以用來設定標準,也能激發活力。所以沒有競爭壓力的獨占事業或一般公司的行政部門,常會是懶散的。不過競爭也同樣會帶來摧毀的效果。因為競爭的結果若是帶來衝突或是嚴厲的淘汰下場。那麼在組織內可能會自然玩起政治遊戲以求自保。大家將專注於不輸,而非贏得勝利。

    不過基本上競爭對每個人而言都是好消息,但重要的前提是:大家都能贏。因此,提升競爭力的最好藥方是鼓勵「內部合作」及「外部競爭」。因為外部競爭就像跑馬拉松,就算有一兩個人特別好,也還是人人都贏的局面;但內部競爭則大半都像賽馬,只有一兩隊會贏。

    人在害怕失敗的恐懼往往會強過對勝利的渴望。所以在賽馬型組織中,人們反而會因想處於比自己差的團隊,或是變得保守起來。只是大部分的工作,既非馬拉松也非賽馬,而只是虛晃度日。組織應該試著建立像馬拉松般的里程碑和目標,讓員工可以自我衡量並往更好的自己前進。讓組織更有活力和生產力


案例探討:
  • 這就像直銷公司的業務員業績制度,只要逐步努力就會逐步晉升
  • 例如業績獎勵制度,從只獎勵第一名。改成只要達到業績目標的都有獎。

進階案例探討:高階主管或CEO接班人的競爭

    一般而言業績競爭容易變成馬拉松,但高階主管的位置就不容易處理。
    要解決群雄逐鹿的態勢,可以創造出更多的高階主管。分支越多但讓組織更扁平化,大家向中央報告而非上級。讓自各有各自的領導,並藉由相互競爭來提升自己。讓大家都可以有機會表現自己並做得更好,同時又有一個武林盟主的產生。

    在研究中指出,要讓經理人發揮,最好的辦法就是給予具挑戰性的目標或享有自主權。



※ ※ ※ ※ ※ ※ ※ ※ ※ ※ ※ ※
【第九章】預言成真


    我們對自己的看法、和我們希望自己成為甚麼樣的人之間,是有差距的,也就是「自我認知(我認為我自己是)」和「理想(我希望我是)」不符。兩者間差距就是所謂印象鴻溝。差距過大讓人沮喪,但過小會讓人不再努力。

    然而,自我形象是很脆弱的,我們會不顧一切地保護它。人一旦下決定之後,就會自動尋找能夠支持這個決定的證據,並迴避其他訊息。我們往往會喜歡把做得好的事歸功於自己,而把失敗的責任推給別人或別的事。簡單的說就是替自己找藉口。所以我們會對別人所說,對我們不利的實話,打對折;用以保護自我對自己的認知。

  • 正面的用途,要認真做事,大家一定要自己設定理想標準藉由讚美及提高理想,來提高自我期許的層次,我們就會竭盡所能去達成目標
  • 負面效果,當主管不慎將部分成就歸功給其他人時的反彈。每個人都希望自己的自我認知受到尊重,也希望理想中的自我預言能順利實現。因此,我們不可能在傷害對方的自我認知同時,又期望我們所認定的真理為人所接受。

    每個人都有缺點(或缺陷),但我們不要只注意自己的條件不夠。而是要將焦點放在你的天賦和能力上。當自我的認知改變了,人生也就跟著改變了


個人經驗

   小學時,總覺自己的文筆很幼稚。但小三的老師說,她最愛改我的作文,我最有天分後,我就開始覺得自己越來越厲害。

   國中時,我總覺得我的抒情散文不錯,但不會寫詩。結果被強派去比賽寫新詩,卻拿個特優回家,從此我就發現我是情詩高手。至於我的敘事論說文的功力,就得拜當年高中聯考作文的訓練。一個意外,居然拿到45分的當屆聯考最高分,從此我就不再排斥寫八股文了 呵呵呵。



※ ※ ※ ※ ※ ※ ※ ※ ※ ※ ※ ※
【第十章】激勵配方


    憤怒無濟於事,只是讓自己爽。斥責只有暫時性作用。所以我們用高壓式管理的話,那我們就必須同時扮演警察的腳色你得不斷地檢查再檢查。但當你不在就不會有人在認真遵循你的規範

    人的內心都是不安的,所以當別人安撫我們的時候,我們都會有正面的反應,這就是所謂的「精神上的撫慰」。我們都希望良好的行為是自己天性的一部分。所以當我們的行為獲得讚賞,下次就會想做的更好。會去努力精進。所以想當好的經理人「就要試著發現人們作對了的事」

    任何規定都要有賞(鼓勵),但不必一定有罰,這樣可以讓規矩自轉不息。讓人們不要違規才是上策,而非在違反規定時處罰。讓違規者會因自己本身的不守規定而自己受害,那這些規矩就會被自然遵守。或是當做得好本身就是一種回饋的地方,大家會自發地遵循規矩。


案例探討:

    大多數駕駛會繫上安全帶,但多數駕駛卻也天天超速。這是因為不繫安全帶傷害到的自己,但超速卻能帶來時間上的節省。

應用實例:生活篇

    你無法阻止小孩講電話長舌,就乾脆幫他裝一支電話,每個月給他固定的電話費。多出來的要從自己的零用錢出,這樣電話費就會自動被限定在固定的電話費範圍內。
應用實例:商業篇
  • LV 的皮件,每一件只由一個工匠負責。
  • VOLVO,改變傳統汽車生產方式。讓一部車只由一組人負責製造,並送到客戶手中,雖然成本較高,但長期下來卻可以培養更好的員工、更高的工作效率,但監督卻更少了。




※ ※ ※ ※ ※ ※ ※ ※ ※ ※ ※ ※
【第十一章】父母、成人、及兒童


    每個人都同時具有父母、孩童和成人三種人格的角色特質。只是我們有時很難依情境召喚出正確的角色。
  • 父母(管理面):凡事都希望在掌控之中
  • 孩童(創新面):創意、好奇、衝動(叛逆)
  • 成人(執行面):理性和負責解決問題

案例探討:當一個三合一的人碰到另一個三合一的人時,也許你用大人的角色示人,但卻會得到小孩角色的回應。
  • Sales:這輛比較好,但對你來說太貴了。(大人角色)
  • Customer:我就要這個。(小孩角色)


    每個人在不同的事情上,總是會用不同的角色來扮演。例如有些人總是抱怨「為何倒楣的總是我」?這就是內心小孩角色的展現,即使他們真的是肇事者,他們也會把事情推的一乾二淨,說這原本就是會出錯的事,希望引起別人的同情。但若是用成人的角色,則會引來有用的反省和自責,想出辦法來解決問題。

    不過內心的小孩,也代表著創新與改變,所以是需要鼓勵的。但在某些時候,內心深處的「大人」身分卻需自我節制。常見的狀況發生於爸爸媽媽身上,即使兒女已經成年甚至成家立業,還是想對他們擺出內心「父母」的態度。結果,早已長大成人的兒女就會無可避免地擺出「小孩」的姿態應對,而且是個憤怒的小孩。(『你們 很煩耶~~~ 我自己的事我自己會管』)。我們對這類的母愛(或父愛)關懷常會不領情,甚至是發脾氣。

    這樣情況也會出現於組織,你可能是發揮「父母」角色的管理者,但可能得面對「小孩」角色回應的部屬。有時這是管理者口氣的問題,但更常是心態的問題。管理者應該學習父母或老師般為部屬著想,從別人的成就上獲得滿足,而非去搶功。試著是從教導中獲得個人的滿足



※ ※ ※ ※ ※ ※ ※ ※ ※ ※ ※ ※
【第十二章】權力政治


    權力和政治都是組織生活的一部分,所謂「政治」就是試圖累積更多資源和職位權力,以增加個人在組職內影響力的過程。而職位權力又可分成三種分類:
  • 資源權力:控制武器、金錢、或資產能賦予你權力,同時影響事件的發展方向。
  • 職位權力:頭銜或職位使你具有下達指令、下決定、聘僱或解雇某人、分配資金、安排約會等資格。這類權力常被稱為「權威」,因為它是正式、且合法的。
  • 專家權力:擁有知識、經驗或技術的人。這些人可以得到別人的尊重,也因此得以影響別人。而且也擁有了「專家權威」。專家權力是最容易影響別人的方式,因為這是他們給你的權力(對你的信任),你這用這種信任轉而改變對方的行為或思想。不論,是職位或是資源,都有可能一夕間全失。但專家權力卻不會。所以擁有專家權力才是持久、也是最有效的權力基礎。


    除上面三種外,還有一種暗黑權力:
  • 「負面權力」(negative power):這是指組織中最卑微的人抱持著「就算無法帶頭做什麼事,至少也可以阻止某事發生」的心態而施展的權利。是一種權力的假象。(小編:所謂閻王好見,小鬼難纏)。也是一種扯後腿的組織文化下的產物。但要注意過分堅守原則或規矩,也會是某種形式的負面權力。

辦公室叢林生存法則
我們誰都不是十項全能的專家,所以要
  1. 交個身居要津的朋友(小編:增加職位權力,俗稱後臺)。
  2. 建立與其他部門的友好關係(小編:增加資源權力,俗稱利益共同體)。
  3. 並且做出部分妥協(小編:減少負面權力的干擾)。
換句話說,就是每一個人都需要玩起自己的政治遊戲。但別搞得太過分,引火自焚。




※ ※ ※ ※ ※ ※ ※ ※ ※ ※ ※ ※
【第十三章】團隊與領導者


團隊的特性:

是不同特質的集合體
有些人有一個錯誤觀念,就是將最優秀的人集合再一起,但那可能是個災難。但起碼,要是一群不同技術(性質)的人所組成,我想你不會找9個最棒的投手來組成一支棒球隊。甚至,團隊還需要不同個性來組成。我們會需要以下四種人:

  • 領袖(Captain)
  • 管理者(Administrator)
  • 推動者(Driver):能推動整個任務完成
  • 專家(Expert):有知識和好點子的人

團隊不等於委員會
團隊是一群「個人」的集合體,因為我們需要他們的才華來執行任務或解決問題。存在著共同的目標,而非是為了妥協事情所組成

團隊的生命
團隊的生成:
(1)組成。        (2)磨合。        (3)同心。        (4)發揮。

這是一個必經過程,如果略過不管、堅持要馬上有所表現、沒有時間好好認識、或協調出誰該做甚麼,結果往往會造成團隊內成員老大不相往來。組織開始會分崩離析。更別說,建立使對彼此間的信任。

防止閉門造車
親密團隊有可能變成封閉團體 (小圈圈),常會產生閉門造車的後果。這是因為團體太過親密,不允許打破和諧的事物產生。所以不歡迎外界的看法(尤其是指教),而且形成一種盲目的自信,相信以為的成功能讓他們所向無敵。好的團隊裡,會有不讓成員太過自滿的教練。

    現今的組織就是一種團隊,我們沒人可以不靠團隊而獨立應付所有事。所以要去了解團隊的特性,這樣就能使它變好,成為我們值得待下去的地方。



※ ※ ※ ※ ※ ※ ※ ※ ※ ※ ※ ※
【第十四章】一葉知秋


    我們常根據一些初步印象做出重大假設,但組織卻很少留意自己給別人的第一印象。

公司的門面
例如很多公司的接待區又舊又小,甚至沒有。而且打電話到總機卻常沒人接聽。這些都是給外人對這間公司第一印象。(小編:所以說,總機或櫃台小姐一定要漂亮的阿;還有一點很重要,就是負責召募的人資小姐,也要長的美美的。尤其是在高科技產業,這樣才容易找到新員工啦。)。

人的門面   (專業展現於第一印象)
我們看起來像啥?提供的別人對我們內在有甚麼的線索。

社會常會用這些外在可見的象徵符號來代表一個人。有些職位透過制服,讓人知道他的工作 (如警察、醫生、…);但實際上每個人,都透過某一類的制服來顯示自我。例如上班族穿西裝,但藝術家就穿的五顏六色或破破爛爛。我們透過制服來讓別人知道你是哪類人,但也隱藏的真實面貌,掩蓋了個體的真實差異處。


    只是,一般人更可能隱藏起這些訊息,不讓內在感受顯示。但卻又渴望且認為別人會清楚知道你的意圖。而當你的主管是這型的人物,你就要時時費心去猜測了(小編:這叫天威難測)。透過心靈感應,並不是一種良好的溝通和管理的方法;不論是對長官,或對部屬。



※ ※ ※ ※ ※ ※ ※ ※ ※ ※ ※ ※
【第十五章】族群部落


    組織內的族群可以被分為:

俱樂部(club)
以領導者為中心而建立,就像是蜘蛛網,一圈圈向外擴散,和中心的遠近代表著關係的親疏與影響力的大小。這種族群的理念是,組織是領導人意志的延伸。因領導人無法事必躬親,所以組織就像領導者的分身般存在。因此俱樂部型組織有著領導者的濃厚風格。當領導者風格、和組織反應的速度,能具有關鍵性影響力下,俱樂部族群會表現得比其他族群好。而這先決條件就是領導要夠好。

角色(role)
最能代表角色族群的圖示就是由方塊疊成的金字塔。組織內會有許多職務方格(即為角色),並以合理的層級方式串聯再一起,組織的工作便可依序層層編派下去。是責任的相連結,個人只是某個職務所有人。相互間的溝通有一定規矩和程序。在大部分的成熟組織裡都會有許多這種角色族群。凡事公式化,擅長於執行例行性、持續性且沒有太多變化的工作。這樣的族群文化裡,重要的是制度的設計要正確,也就是把工作流程和實行細節的相關規定弄對。

任務(task)
個人色彩比俱樂部低,但反應比角色快。用來應對外部的變化。

理念是以一個團隊來負責一個專案、難題或任務,並有一定權限依任務所需採取必要的對策,且可在一定範圍內脫離其他部門的制式規定。許多有才華的人都喜歡這種任務型族群,因為他們在這種工作團隊中,可以分享技能及責任。同事間是夥伴般的合作關係,較少階級意識。所以非常適合專攻棘手問題的組織,任何非一人可能解決又無法交給角色去處理的問題,都需要任務族群。

聽起來很棒,但問題是任務族群所費不貲。而且你不會找他們製造輪子(應該找角色族群),因為這群人會想改良輪子,甚至重新發明輪子。他們受不了一成不變的例行公事,視更多艱困的任務為獎勵。所以任務型組織的重點在協調人員和領導者(而非管理者)。(小編:所以是專案經理,而非經理)

個性(person)

這個族群和前三者全然不同。前三者都是依組織的目標,驅策人去完成。但這個族群則是把「人」擺在首位。像醫生、律師、建築師等工作。認為個人的才華最重要,但必須有個組織提供這些專家所需的資源,他們才能發揮所長。個性族群不喜歡組織之類的字眼,喜歡用「專業」的名稱來表達,如律師事務所、合夥人等… 這些組織內的經理人的位階總是比專業人士低。管理階層也通常沒有正式的權限可以掌控這些人,因為專家很少被解雇的。甚至在學術單位,院長、主任等職務都是輪替的,並被視為例行公事,而非優秀的表徵。

只是目前社會要處理的問題越來越複雜,所以有時很難由一個專家來獨自處理。所以也有漸漸轉型成「任務族群」的趨勢。


    我們每個人都有自己喜愛的族群模式,甚至當我們年紀越來越大,許多人還會有「個性族群」的傾向(不想受羈絆,但又渴望被重用)。但一定要知道,一個大型組織一定是由數種不同族群所組成。這樣我們才能了解組織的生態,也才能找到適合自己的位置。



※ ※ ※ ※ ※ ※ ※ ※ ※ ※ ※ ※
【第十六章】追隨自己的神祉


    古希臘有一個十分自由的信仰體系,你可以依你的才華選擇你的守護神。希臘人相信人生有許多層面,所以需要各種的神。就像組織也一樣。組織內有許多種人,若是依族群分類,那至少有四種管理方式。然而要開始管理前,要先了解你的主管、同事和自己適合的管理方式。尤其是管理者在你之上,正如那些希臘神明一樣,因此找到那些適合自己的神很重要。這樣才能在工作上自在又有效率

眾神之神宙斯(Zeus)
特色是能貫徹自己的意志。但衝動且熱衷於權力。愛用意志、承諾或武力達成目標。喜歡培養自己的人脈。通常靠那些他能指揮的動的人來完成任務,而這些人通常是他的心腹。他們花很多時間選人,標準除了技能外,最重要的就是信任。只是這類人的缺點是他們很霸道。但和這類人工作的優點是他們充分授權,不愛用監督的方式來管理,所以你有很大的揮灑空間。只是「信任」是很脆弱的東西,一旦破損就無法修補。而宙斯也會設法趕走這樣的人,所以你如不愛冒險,就別為這類人工作。

(和諧、秩序、理性)之神阿波羅(Apollo)
凡事講求邏輯、理性但過於溫順。凡事照規矩,只要能預測的事,都該做計劃。喜歡職銜,因為代表了他們在組織內的地位。所以很適合像是在行政、後勤等單位。他們是組織運行的重要零件,你可以不喜歡和他們工作,但千萬別看輕他們。

戰神雅典娜(Athena)
這型的人善於解決問題,最喜歡團隊工作和專案小組,喜好冒險和拓展新領域。他們習於接受新事物。他們知道複雜的問題,需要有一隊擁有各式能力的有才華之士,所以會設法使大家融為一體。他們不在乎你的年資或職稱,而是關心你的專長。「有所成就」才是他們的目標,而非「權力」或「職稱」。工作即遊戲,所以他們工作認真且願意投在工作上的時間也長。不過,他們是想解決問題,但不是幫別人扛問題(或責任)。要讓他們全心付出,就要讓任務有他們自己的創意。他們是又貴又不合作的齒輪。

象徵個人自由的酒神戴奧尼索斯(Dionysus)
是最有趣的類型。他們不喜歡組織,但必要時,他們可以在組織工作。但只是視作為自己所需提供服務與資源的場所。而組織能容忍他們的原因,是因他們的才能和專業很重要。對戴奧尼索斯型的人而言,工作的品質最重要,真理絕不能妥協。因此不能用一般方式管理他們,需要用尊重、影響力和自由來誘導他們。也因為他們忠於自己的專業,高於對組織的忠誠,所以會讓組織感到不自在。算是以組織世界的藝術家般的身分存在。



※ ※ ※ ※ ※ ※ ※ ※ ※ ※ ※ ※
【第十七章】算一算、數一數


投資?或是成本
雖然付出去的現金都一樣,但如果我們把它視為投資,等於強調我們的資產會增加。而他每年貶值的金額(折舊),就等於是成本。

那麼「人」是資產還是成本?長久以來,人一直被視為成本,而成本是組織想極力降低的東西。若是拿人當資產,則對待的方式就會大不同,他們會成了某種必須不斷改善、照顧和花錢的東西

變動成本或是固定成本?
簡單的說,變動成本是按使用量計價,但固定成本就是不管用不用、用多少就是都是一樣的支出。那哪種好?若是將一項支出視為固定成本,那麼變動成本就會成為零。以國際企業為例,若將海外辦公成本視為固定成本,那麼就可將這些固定成本攤提到所有(數年)的銷售上,自然每項銷售的變動成本就變成幾乎為零。也因此能壓低售價。(小編:風險是銷售不佳時,仍有成本)

高於成本或是低於價格?
我們總以為定價就是將標價設在高於成本一些的位置上。也就是「邊際成本定價」(marginal cost pricing) = 固定成本(單位成本) + 變動成本 + 利潤。但這種定價方式是卻潛藏危機。因為我們往往會很容易高估銷售額,因此低估了單位成本。再者,事業體定價可以用高於成本,但也常被競爭者壓迫,而要訂出低於競爭者的價格。這就是所謂市場紀律。也因此在沒有算出損益平衡點前,企業並不應該從事銷售行為,以免面臨倒閉命運。

真實成本或是機會成本?
相較起來,要知道自己花多少錢比較容易;但要知道你因為這樣的支出,而導致甚麼損失比較難。這就是失去的機會,也稱「機會成本」。也因此,做決定前可以先思考一下,這樣做會錯失啥?

利潤或現金?
利潤不等於現金。每一個事業體「最後」都需要獲利才能生存。企業很容易可以有利可圖,但卻可能沒甚麼錢!因為在真正收到獲利前,就因支出超過而倒閉(小編:這就是有名的黑字倒閉,明明帳上還都是錢,如設備等資產)。因此,最重要的還是要注意「現金流」。只是,若只執著於現金,又將落於短視的窘境。畢竟,企業要做長期的投資或前瞻性的研發,才能永續經營。



※ ※ ※ ※ ※ ※ ※ ※ ※ ※ ※ ※
【第十八章】顧客,你在哪?


    過去我們總以為,先製造一個好產品,顧客就會出現。但現在企業學會傾聽和了解我們的客戶。也了解「顧客」很難到手,而且一旦失去,他們也很少回頭。更知道客戶滿意的重要性,長期而言「客戶對你感到滿意」有利於生意,因為他們及友人會不斷再回來光顧。

    另一方面,我們也要知道,「顧客無所不在」。並不只是你要銷售的對象。甚至是自己企業內部的員工,也是我們的內部客戶。有時,行政單位常忽視這點,只是將員工視為要管理的對象,而非要服務的客戶。也因此,常有會計單位會視常不依流程的現場經理為找麻煩的敵人。但只要我們將觀點轉變了,我們的行為也會大大不同。

    雖然顧客很重要,也無所不在。但我們所應該要服務的目標客戶還是要界定出來。只有滿足我們設定條件的人,才是我們的顧客。也因此「客戶永遠是對的」這句話是亙古不變的服務守則,但前提是她要是我們的客戶。例如:在飛機上喝醉鬧事或騷擾空姐的乘客,就不是航空業者的客戶,而是應該移送法辦。所以,所以公司的計畫與基本策略,都應該是從要服務的客戶定位開始。選擇客戶永遠都是首要的選擇。



※ ※ ※ ※ ※ ※ ※ ※ ※ ※ ※ ※
【第十九章】會好奇的才叫貓


    入了社會,才是我們真正學習的開始。我們都需要像是一個持續不停轉動的輪子。反覆著:
(1)問題。      (2)理論。      (3)測試。      (4)反省。

問題
學習是經由好奇心所引發,因為我們每個人其實都有知的慾望。

理論
問題需要解答。理論可以很快地提供一個接近的答案。在商業社會中,「知識」餵養理論,而「想法」牽動了理論

測試(因為我們要相信理論,但不盲從)
而理論需要靠測試來看看是否管用,當然「夢想能為傻瓜帶來翅膀」。但測試其可用性還是普世的基本價值,所以實際操作非常重要。就算我讀遍所有書,但沒做過也是枉然(小編:中國古諺 行萬里路勝讀萬卷書)。只是過於偏激的認為書本無用論也是錯的,因為沒有書本的完整知識作為測試基礎,測試出來的結果只是隨機的實驗數字,完全無法比較。

反省
這是最重要的關鍵,只有經歷了反省,知識才能牢牢地紮根在理解力中,我們也才能進步。就像我們做任何事,都是根據某些假設所做的測試,測試不成功(或成功),我們就要找出原因來修正(或保留成功經驗),然後再繼續前進。這樣我們才能學到真正的東西。


個人感想

   在Google的時代,很多的問題的解答都可以很快有「答案」。卻養成了我們不再去研究理論,並測試理論和答案。甚至是應該更進一步找出自己的答案的企圖心。這樣的速食解答方式,充斥於坊間。從學生的報告最是可發現。常常是原封不動,甚至是錯字和火星文都一樣。


   但不幸的是,在個人、家庭或組織,這個往前滾動的輪子,卻常處於煞車的狀態。常覺得問題是別人該去解決或是承擔的。讓『別人』來替自己的命運負責。另一方面,也有不少個人、家庭或組織喜歡處於承襲舊制的現狀,討厭改變。這些都讓我們的學習機會停止。



※ ※ ※ ※ ※ ※ ※ ※ ※ ※ ※ ※
【第二十章】遍地酢漿草


    任何企業都涉及三種非常不同的工作團隊,但仍應被視為一體(就是酢漿草的葉子):

核心工作團隊
由經理人、專業技術人員、及擁有技術的勞工所組成。他們對公司非常重要,能為組織帶來獨特性。因此公司對他們提供高薪、高福利;但也相對要求他們能更有「彈性」的配合公司政策,必要時做出一些犧牲,如家庭的時間。

約聘人員:(泛指包括長期雇用,但處理非核心且重複性工作)
這部分的人越來越多。將越來越多過去的核心人員,移轉成約聘人員,對組織而言是可以節省成本的趨勢。而且這些外包工作,可能做得比過去更好卻又更便宜。也因此,可以外包或改成約聘的工作,越來越專業與高階。但到底哪些可以外包、那些因獨特性考量而必須保留在核心團隊,其實並不容易決定。

彈性勞工:(短期任務型聘用)
也就短期約聘或是兼差者。這部分的人其實比我們想像的更多。對組織而言,可以節省成本;對一些被聘僱者而言則可以享有生活的彈性。(小編:當然在台灣可能只是企業剝削勞工的一種合法手段)



    組織必須了解,每一片葉子都需要用不同的方法管理。

核心人員
他們是不可或缺的,而且越來越珍貴。他們的人數越來越少,所以每個人得要負責更多的工作。也因此,他們應該被組織以視為合夥人的心態來對待。有才氣又有執行力的員工,是組織內真正資產。要採用扁平化的組織,讓每個人「和別人」一起工作,而非「為別人」工作

約聘人員
管控的指標是「產出」。因此,要控制的是結果,而非過程。但大部分的經理人只懂得管理核心人員的方法,習慣於管制「如何做」來保證獲得正確的產出。這和控制權無關,而是管理的方法不同。

彈性勞工
需要不同的管理方式,因為他們沒有聘書、無法升遷、沒有保障。我們不該期望他們和核心人員一般為公司奉獻。給予良好的報酬、適度的尊重和生活的自由,並提供足夠的在職訓練,使他們能做好份內的事。畢竟他們只是來拿一份暫時性的薪水。


    可以想見這樣新型態的酢漿草組織,比舊式單一化組織更加難以管理。而且不受歡迎。但卻是現今經濟形態下的必然產物。我們只能適應這個未來的標準。



※ ※ ※ ※ ※ ※ ※ ※ ※ ※ ※ ※
【第二十一章】組合式生活


    我們從事的工作,是我們「熱誠」的所在,還是「收入來源」?對許多人來說,可以是組合人。同時投入有熱誠的工作和賺取收入的工作。(小編:我是不稱職的blogger和小認真的學生,但我的收入來源是從事軟體專案開發)

    事業不在僅指順利攀登職位之梯。而是年復一年,有一連串有趣的計畫可執行,那它就是很棒的「事業」。現代社會對工作重新定義,正改變我們對生活中優先順序的看法。現在的「工作」是自己抉擇的結果,我們或許沒有錢,但卻可能更快樂並獲得更多成就感

    而組織也該開始思考這樣的轉變對企業的影響。包括不在需要所有職位都是全職的工作者,不需要每天進辦公室。而對個人而言,也必須及早習慣,不論是自願或被迫,大部分人都會經歷彈性工作時期。這是大勢所趨,無法抵抗。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自我實踐,成就非凡





2012年6月29日 星期五

電子資源的主題分析


寫在前面

在現今這個Big Data的時代,收集資料可能只是技術的進步程度問題。但如何找出所想要的資料,卻是仍無法有效解決的問題。而想要正確找出資料的前提,就是如何有效的分類與整理資料。相信這也是未來商機的所在。

已發表的相關文章或想法



另整理一本談論圖書館書籍歸類的研究性資料部分感興趣內容的摘錄
圖書館電子資源組織:從書架到網路
  • 作者:張慧銖
  • 出版社:Airiti Press Inc.
  • 出版日期:2011年06月30日


※ ※ ※ ※ ※ ※ ※ ※ ※ ※ ※ ※
第三章 電子資源的主題分析


傳統:分類表、主題詞表、索引典
新的研究方向:資料探勘、文件自動分類/分群(人工智慧)
在網路世界流行的解決方案:層面分類,常用於 網頁資源的組織、管理與檢索。其優點是可透過網頁介面視覺化及彈性、動態的方式呈現。其他還包括索引典與語意網等。


重要國際規格詞彙
  • RDF(Resource Description Framework):資源描述框架
  • OWL(Web Ontology Language):網路本體語言
  • SKDS(Simple Knowledge Organization System):簡單知識組織系統


主題分析工作:(依據「主題詞表」、「分類表」)
  1. 內容的判讀
  2. 主題概念的提煉
  3. 隱含主題概念的分析
  4. 主題的取捨
  5. 主題類型的確認

主題分析的目的:
  1. 以具體且精確的語彙對資料的主題適當描述
  2. 揭示主題的相關性
  3. 提供一般性和專門性詳簡不同分析款目
  4. 提供專家或一般人習慣術語
  5. 將不同國情、不同學科專家的不同標目聚集
  6. 利用參照方式將具關聯性主題做有效的連結


主題法的類型(分析):
# 系統主題法
1. 階層式分類法 (Hierarchical)
  • 杜威分類法 (Dewey Decimal Classification, DDC)
  • 中國圖書分類法
  • 用系統化組織,以直線邏輯方式建立分類表 (類似組職圖)

2. 列舉分類法
  • 美國國家圖書館分類法

3. 分析綜合分類法 (Analytico)
  • 「概念」的可分析性與可綜合性
  • 可解決「階層式」的列舉方式無法容納知識多元化發展
  • 採用的方法是將基本術語列舉出來,供主題分析人員自由地組合。例如:冒點式分類法(Colon Classification)

4. 層面分類法:布里斯分類法


# 字順主題法
  1. 標題法:使主題與概念建立一對一關係。達到依主題集中文獻的目的。
  2. 單元詞法:將每個複合概念分解成若干單元概念,用一個單詞的組配。用來標引文獻以利檢索。
  3. 關鍵詞法:用資料本身的主題詞彙作為檢索用語。執行方法通常是用「非關鍵詞表」如冠詞、助詞、介詞等等,去將文章中相關文字去除,即可得到主要的關鍵詞。
  4. 敘述詞法


過去分類法於數位時代的問題:

  1. Browsing:如何在同一類別內看到鄰近的資源。需有「分類層級」
  2. Movement:配合網站可上、下游走。這是層級的好處。但一般常見的問題在於電腦系統沒有層級架構的問題
  3. 限制與切割:可用來限制或切割檢索表。如用布林檢索來限定檢索資料集合。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一個加強版全文檢索構想,用於企業內部資料管理










2012年6月28日 星期四

書摘:『推力』

生活很忙,時間很少,選擇很多,
而我們做的決定卻常不太高明。運用一點推力,結果將大不相同。

推力:決定你的健康、財富與快樂
  • 作者:理查.塞勒、凱斯.桑思坦 (Richard H. Thaler、Cass R. Sunstein)
  • 譯者:張美惠
  • 出版社:時報出版
  • 出版日期:2009年08月27日
  • 我的推薦指數:★★★★★


讀後感想

『誰說人是理性的』一書就告訴我們,人受了很多因素做出奇怪的決定。本書提供了更全面有系統的學理與科學的分析,說明到底有哪些事會影響我們的理智。其實,書中的內容全部都已經被運用到商品行銷、宗教傳播、詐騙集團行騙等行為去。但書中希望透過這些手法的闡述,讓我們也可以試著運用在生活中,來幫助我們更成功。甚至更遠大的理想是,我們能運用這些概念來幫助其它人,讓他們也有機會獲得更美好的生活。


本書誠摯的推薦給政府高官,台灣需要有人做出對台灣有幫助的推力。有誰認識高層嗎?




人的判斷會受兩種經驗法則所左右

省思系統(Reflective)
這是指會由大腦所自行思考,可被我們所控制並能逐漸演繹發展。雖然形成的慢,需要時間培養,但會產生自覺性和自動遵循訂下的規則前進。像:算數學、講外國話。

自動系統(Automatic)
是一種大腦或身體的直覺反應,無法被人所控制,但具聯想性。形成的時間短,屬無意識的行為,可是可以透過練習來加強反應的技巧。像:球朝你飛來你會躲開、講母語、突然冒出的新構思。

所以善用人性本能可以幫助快速做出正確判斷。

捷思法(heuristics) = 經驗法則 + 偏見 - 誘惑的力量 - 從眾的力量

簡單地說,只要將我們被外力或自身所影響的因素調整回來,那麼我們就會做出最合適的決定。



※ ※ ※ ※ ※ ※ ※ ※ ※ ※ ※ ※
經驗法則的三種面向


# 定錨 (Anchoring):找出一個自己已知的答案,再與想知的問題去進行比較,推估出答案

運行步驟
  1. 定下基準點
    產生誤差的原因:基準改變。這通常是因為你自身的觀感被影響。
    例:問卷調查
        [A問卷] (1) 你快樂嗎?     (2) 你多久約會一次?
    倆者無相關
        [B問卷] (1) 你多久約會一次?     (2) 你快樂嗎?
    倆者有相關

  2. 調整
    產生誤差的原因:調整的不夠。通常是受限於自身的經驗局限
    例:已知芝加哥有300萬人,又知綠灣有10萬人;猜介於倆者之間的密爾瓦基多少人?   正確是 60萬人
        * 芝加哥人猜1/3芝加哥。 定錨太高
        * 綠灣人猜3倍於綠灣。 定錨太低

運用

你要的越多(在合理範圍),最後得到的越多

例:提高開價,因為會讓對方覺得,最後只付一半錢是撿到大便宜。



# 可得性 (Availability):當評估一件事,會因是否有類似經驗,而改變決定的傾向

影響的主要因子
  1. 與自身的密切度 (自己、好友或親人、聽過):改變決定的傾向。越親近越信任的人的經驗將會影響我們的決定。這部分目前廣泛被實證於網路bloger行銷。
  2. 距離時間發生的遠近:越近影響越大。

例如:決定是否買天然災害險? (如: 水災) 以下三類的人比較會買
  1. 住在會淹水區
  2. 有親友住在淹水區
  3. 最近有大水災

真實案例

    前陣子看到吳念真在FB上寫了,最近沒注意的台風都會造成大災害。有報導到的大災害最後都會不了了之。
    實際上這樣的說法,可能是有根據的。因為預報天候本來就是一門有猜測成份的科學。就像我們做實驗或做Data Mining時,決定增加哪些因素的關聯或發生率較高,自然會得到不同的答案。當前一次颱風造成較大的災害時,自然會造成預報人員在輸入參數的選擇時,不自覺的採用較高的定錨。所以會出現較悲觀的結果嚕。



# 代表性 (Representativeness):當要判斷A是否可視同B時,會先看A與B的相似度,近而認定A和B的是否同類。也就是所謂的相似度或是刻板印象

造成誤判的主因,通常是被特定點所局限
例: Linda,31歲單身、聰明敢言,年輕時熱衷社會運動。故Linda可能是一位

  1. 銀行員
  2. 從事女性運動的銀行員

一般人會選2,但從邏輯的角度,其實1的機會大於 2。 
(小編:啥?不懂為何是1!那可能要重修統計喔。)



※ ※ ※ ※ ※ ※ ※ ※ ※ ※ ※ ※
心理層面的三種偏見


# 得與失

主要心態
  1. 人都不喜歡失去 {失去某物的痛苦通常比得到該物的快樂高一倍}
    如果我沒有但我不一定想擁有,所有沒有並無所謂。只是若我擁有了,卻不會想失去。例:家中的陳年雜物。用不著卻捨不得丟,總想說有一天會用上。
  2. 習於維持現況
    例:
    1. 即使沒有刻意安排座位,但學生通常會坐固定位置
    2. 沒有取消就自動續訂的商業活動。大多數人會懶得去取消
    3. 愛用預設值


# 樂觀與過度自信

主要心態
  1. 忽略負面事件
  2. 每個人對自己評價有「中上心態
例:
  1. 半數以上的學生,認定自己的程度在前11~20%
  2. 94%的人認為自己比團體中的其它人優秀
  3. 新婚者(含多次結婚者) 都認定自己離婚的機率為零


# 架構效應

主要心態
  1. 受表面所影響,無法看清真實面
例:手術成功機率
A)100人有90人5年後還活著
B)100人中10在5年內死去

        其中 (A)的接受機率高

例:節能
A)使用節能方法每年可省下3萬元
B)不使用節能方法每年將損失3萬元

        其中(B)的說服力較高



結論

人面對許多事情時,無法一一深思後再做決定。所以即使用經驗法則,有時卻因此迷失


改善技巧
如果用另一個面向的方式陳述問題,自己的答案是否會因此改變



※ ※ ※ ※ ※ ※ ※ ※ ※ ※ ※ ※
誘惑的力量的四種行為表現
{容易辨識但不容易定義} {每一個人都有一個價碼(弱點)}


# 動態矛盾 (Dynamically inconsistent):人們一開始喜歡A甚於B,甚至於討厭B,但最後往往選擇了B。(小編:這是在拍偶像劇吧)

主要心態
  1. 下次我一定會改
例:
  1. 女人告訴自己只是去百貨公司逛逛,但卻又多買了一件不會穿的衣服
  2. 早上立志要用功,下午卻在看電視


# 冷熱同理差距 (Hot-cold empathy gap):人往往低估激發狀態的影響,自信地以為可以面對問題,而遭遇自制力不足的問題。

主要心態
  1. 尤利西斯和海妖的歌聲
例:
  1. 男人總會犯下天下男人都會犯的錯
  2. 專案總是在初期樂觀的期待




# 自制力:人的內心總會有兩種相反的聲音。


左右拉鋸的力量
  1. 魔鬼:短視的行動者
  2. 天使:有遠見的計畫

增加自制力的要素
  1. 內在:心理帳戶。如預算、雨天糧
  2. 外在:助力(工具)。如自訂罰款、設定時鬧鐘


# 不用心的選擇:人會沒有用心去思考後果的嚴重性,而僅為眼前的利益或貪圖便利,做下不當決定。


自動駕駛模式
  1. 明知抽菸不好,但還是抽。
  2. 大包裝洋芋片,還是吃完了。
  3. 週六早上去市場買東西,卻開往了公司了。



※ ※ ※ ※ ※ ※ ※ ※ ※ ※ ※ ※
從眾心理的效應


  • 社會影響力會影響個人
  • 多數人都以別人為學習的對象


# 資訊暗示:當很多人表現出同樣的行為,或抱持同樣的想法時,他們的集體行為本身就會傳遞出特定的訊息。告訴你應該怎麼做。
聚光燈效應:人為以為別人在密切注意自己的行為


# 同儕壓力:如果你在乎別人怎麼看你,你可能為了避免觸犯眾怒或博取認同而從眾。
多數的無知:指所有人或多數人不知別人的想法,所以會遵照我們所不喜歡的行為,而只因為以為多數人都喜歡


# 促力:這和腦部自動系統的運作有關。只要提供簡單且看似不相干的暗示,就會讓人表現出某些行為。
測試效應:當人們被問到是否有準備做某事時,最後的行為表現可能會與其回答一致。


實驗:微笑、皺眉和節能

實驗組1
針對某地區進行節能推廣,向大家說明該戶在一個月內能源使用量,和全社區平均量

    結果:幾週後,用量高的下降更多,但用量低的則維持在低點


實驗組2
針對高用量發皺眉符號貼紙,用量低的發微笑符號

    結果:幾週後,用量高的下降更多,但用量低的則維持在低點




※ ※ ※ ※ ※ ※ ※ ※ ※ ※ ※ ※
增加推力的六大法則 (NUDGES)


項目說明案例
iNcentives 
誘因
具顯著性,很難形容但看到就知道,而且雖然每一個人的誘因不同,但一定都有

  • 可以是正向的,讓人想改變
  • 可以是負向的,讓人因此不得不去做

  • 麥當勞送折價券、星巴克買一送一
  • 7-11發點券,滿77元送一點,讓人想買滿77元
  • 保證金制 (如果沒怎樣,就沒收)
  • Amazon推薦書,和我有相同品味的人也買了啥
Understand mappings 
瞭解對應關係
一般人會想知選擇後,會得到啥? 在知道結果後,會容易進行判斷
  • 提供試吃或試用
  • 虛擬裝潢網站
Defaults 
預設值
為選擇預先挑選一個對回答者有利的答案 -
Give feedback 
提供回饋
對重要的事或情況,主動的給予回應或提醒
  • 數位相機,有「快門」聲
  • 筆電快沒電時,提示現況
  • 臺灣的土石流紅色警戒 (小編:但如果發布太頻繁或太隨意不夠準確,長期下來反而會讓人自動忽略)
Expect error 
預期錯誤
一個設計完善的系統會預期使用者可能犯錯,而盡可能寬容 (指先找到對應補救方法)
  • 銀行提款,先取卡後提款 (小編:早期臺灣的提款機順序是相反的,所以常有人忘了拿回卡片。雖然也會發生最後忘了拿錢的情事,但一般人對錢會比較不易忘記拿)
  • 不同(樣式、顏色)接頭 (小編:電子業這部份做的最好,像PC的滑鼠、鍵盤接頭有不同顏色)
  • 避孕藥 28顆,一天一顆 (小編:這個設計更妙了喔,因為天天吃才不會忘了吃,所以設計成一個月週期的顆數;但實際上避孕藥有一週是不需要吃的,因為是不會懷孕安全期,所以藥商那週安排的是「糖錠」)
Structure complex choices 
安排複雜的選擇
當面對繁複的選項時,人們採取簡化策略。

  • 消去法:會針對特定缺點,進行排除
  • 補償法:會針對特別優點,加以放大
-






本書    作者    寫在書裡前言,值得細讀


自助餐廳

    我們的朋友卡洛琳負責某大都市的學校營養午餐事務,每天都有數百所學校的數十萬名學童在她的自助餐廳吃飯。卡洛琳接受過營養學的專業訓練(畢業自某州立大學),且極富創意,常能跳脫傳統思維。

    她的朋友亞當是個很有統計概念的管理顧問,在連鎖超市服務。有天晚上喝了幾杯酒之後,兩人想出一個有趣的點子。他們要在學校餐廳進行一項實驗:菜色不變,但改變食物的排序與展示方式,看是否會影響孩子的選擇。卡洛琳找來數十所學校的自助餐廳管理人,請他們按照特定方式安排,例如有些餐廳的甜點要排在最前面,有些在最後面,有些則排在另外一列。其他食物的排列也都各不相同,有些將薯條擺在與眼睛同高的地方,有些則在同樣高度放置胡蘿蔔。

    亞當依據他在超市的平面設計經驗,預期實驗結果會很驚人。他的預測是對的。卡洛琳只不過是調整食物的排列組合,便能夠讓許多食物的攝取量增加或減少二五%之多。她因此學到一個很重要的啟示:孩子和大人一樣,可以因環境的小改變而受到極大的影響。這種影響可以是正面,也可以是負面的,舉例來說,卡洛琳知道她可以藉此讓孩子多吃健康食物,少吃不健康的食物。

    她不僅有數百所學校可以實驗,還有一群研究生志願協助蒐集與分析資料,她自信有很大的力量可以影響孩子的飲食習慣。卡洛琳開始思考應該如何運用這新發現的力量,她那些平常很真誠但偶爾會惡作劇的朋友與同事紛紛提供以下的建議:

        1. 考量所有的因素之後,以最有利學生的方式安排。
        2. 隨機排列。
        3. 依據學生自行選擇的方式排列。
        4. 以供應商提供最高回扣的食物能夠賣得最好為原則。
        5. 追求最高利潤,其他免談。


    選項1有明顯的優點,但似乎有侵擾學生權益之嫌,甚至可說是一種家長制(paternalistic)的管理方式。但其他選項更糟糕!選項2看似最公平最有原則,從某種意義來說也確實很中立。但如果各校都是隨機排列,必然會有某些學校的孩子比其他學校的學生吃得更健康。這樣合適嗎?如果卡洛琳可以輕易改善多數孩子的健康,她應該追求這樣的中立嗎?

    選項3─盡可能仿效孩子會自行選擇的排列方式─似乎最能避免侵擾學生。也許這才是真正中立的選擇,也許卡洛琳應該讓孩子隨心所欲(至少在面對較年長的孩子時),但稍微思考一下就會發現這很難落實。亞當的實驗顯示,孩子的選擇與食物的排列方式有關。那麼孩子的真正好惡是什麼?所謂依據學生「自行選擇」的方式排列是什麼意思?任何自助餐廳都無法避免用某種方式排列食物。 選項4是貪官汙吏的最愛,使操控食物項目的排列不啻是另一項得以濫用權力的武器。但卡洛琳是正直的人,完全不考慮這個選項。不過假定卡洛琳認為最賺錢的餐廳就是最好的餐廳的話,選項5就會跟選項2、3一樣吸引她,但如果會因此損及孩子的健康,卡洛琳還應該追求最高的利潤嗎?更何況她的職責是為學區效力?

    卡洛琳就是我們所謂的選擇設計師(choice architect),一個選擇設計師有責任安排人們做決定的環境。卡洛琳雖是我們虛擬的人物,但真實生活中其實有很多人在扮演選擇設計師的角色,只是多數人都不自知。如果你是選票的設計者,你就是選擇設計師;如果你是一個醫生,必須告訴患者還有哪些療法,你就是選擇設計師;如果你必須設計表格讓新進員工填寫後加入公司的醫療保險計畫,你就是選擇設計師;如果你為人父母,必須告訴子女有哪些教育上的選擇,你就是選擇設計師;如果你是個銷售員,你也是選擇設計師(想必你早已經知道了)。

    選擇設計與建築設計有很多地方相似,一個很重要的相似處是不存在所謂「中立的」設計。試以設計新的學術大樓為例,建築師可能被告知必須達到某些條件,例如必須有一百二十間辦公室,八間教室,十二間學生會議室等等;大樓必須座落在特定地點,另外還要注意法律、美學、實務等各方面的許多限制。建築師終究必須設計出一棟具體的建築,要有門、窗、樓梯和走道。優秀的建築師很清楚,看似任意形成的決定─如廁所的位置─對建築使用者的互動將產生微妙的影響,因為每一次去洗手間都有可能遇見同事(不論這是好是壞)。成功的建築不只要美觀,還要兼顧「實用」。

    下面的討論會告訴讀者,看似不重要的小細節也可能對人們的行為產生重大的影響。理想的經驗法則是假設「每件事都重要」。很多時候,小細節的影響力源自讓使用者的注意力集中到某個方向。一個讓你想不到的絕佳例子是荷蘭史基霍機場(Schiphol Airport)的男廁,設計者在每個便池裡刻了一隻黑色蒼蠅。很多男性小便時不太注意瞄準,結果當然搞得一團糟,但當他們看到一個標的時,自然會專注起來,瞄準率也就提高許多。想出這個點子的基布恩(Aad Kieboom)覺得效果太神奇了:「瞄準率改善不少。當人們看到蒼蠅時,自然會瞄準直射。」基布恩是經濟學家,主導史基霍機場的擴建,他的團隊進行蒼蠅實驗後發現外濺情形減少了八○%。

    「每件事都很重要」的道理,一方面會讓人覺得綁手綁腳,但同時又讓人感到十分振奮。優秀的建築師很清楚,自己雖無法建造出完美的房子,卻可透過某些設計發揮正面的效果,例如開放的樓梯可增進人們工作時互動與走路的機會,而這兩者都是有益的。正如建築師終究必須決定某種建造方式,像卡洛琳這樣的選擇設計師也必須選擇某種排列食物的方式,從而不可避免地影響了學生的飲食習慣。換句話說,她可以發揮輕推(nudge)的力量。



自由家長制

    如果在考量所有的因素之後,你認為卡洛琳應該運用推力讓學生選擇對他們最有益的食物(亦即選項1),那麼歡迎你加入我們的新運動:自由家長制(libertarian paternalism)。我們很清楚,這個名詞恐怕不易立即引起讀者的認同,受到流行文化與政治刻板印象的拖累,這兩個字確實讓人有些反感,更糟糕的是其中兩個概念似乎自相矛盾。那麼我們為何要將兩個飽受批評又互相矛盾的概念放在一起?其實只要大家有正確的理解,就會發現這個名詞只是反映一般常識---而且兩者加起來比個別來看更正向,問題出在這兩個詞已被教條主義者挾持。

    先看第一個字「自由意志主義」─這部分代表我們堅信原則上每個人應該都能自由做他想做的事,遇到不合意的安排也可以選擇退出。自由家長制主張人應該有「選擇的自由」---套用已故經濟學家傅利曼(Milton Friedman)的用語,我們希望設計出來的政策能維持或增進選擇的自由。我們用自由意志主義來修飾家長制,純粹是表示維護自由,而我們所謂維護自由,絕對是非常認真的。自由家長制認為應該讓人們輕鬆決定自己的選擇,凡是想要行使自主權的人都不應該覺得受到阻礙。

    再看第二個字「家長制」─我們認為選擇設計師可以影響人們的行為,讓人們享有更長壽、更健康、更美好的生活。換句話說,我們贊成政府或民間機構刻意引導民眾朝對其有利的方向做選擇。依據我們的理解,「家長制」是指透過政策影響人們的選擇,使人們享有更好的生活,且所謂更好係依據人們自身的判斷。從社會科學的一些研究來看,很多時候人們會做出極糟糕的決定─原因在於人們沒有充分注意該注意的事項,或是掌握的資訊不夠完整,認知力不足,自制力太差。

    自由家長制是一種相對微弱、溫和、非侵擾性的家長制,因為人們的選擇並未受阻撓或必須承受額外的負擔。如果人們想要抽菸,或吃很多糖果,或選擇不適當的醫療保險,或不存退休金,自由家長制不會強迫他們改變─甚至不會增加他們做那些事的難度。但這終究還是一種家長制,因為公私領域的選擇設計師都不只是追蹤或落實人們期望的選擇,而是刻意讓人們朝對其有利的方向做選擇,這正是我們所謂的推力。

    選擇設計中若有任何元素嘗試讓人們的行為朝可預期的方向改變,但沒有禁止人們做其他選擇或大幅改變其經濟誘因,便可稱之為推力。既然是輕輕的推力,就表示這樣的介入可以用很少的成本輕易避開。推力不是命令,例如將水果擺放在與眼睛同高的架子可稱為推力,禁止垃圾食物則不是。

    我們推薦的許多政策其實已在民間實施(有些是在政府的輕推之下,有些沒有)。本書探討的許多例子裡,雇主便是很重要的選擇設計師。在醫療與退休計畫這兩個領域裡,我們認為雇主確實可以提供員工很有助益的推力。有些民間企業除了賺錢之外也有心為善,這些企業甚至可以從環保推力中得益,有助於減少空氣汙染及溫室氣體排放。事實上,民間機構適合採行自由家長制的理由同樣適用於政府部門,後文會有更詳盡的討論。



一般人與經濟人:推力為何能發揮作用

    反對家長制的人常說人類很擅於選擇,即使不能做到十全十美,至少會比別人代為選擇更好(尤其當那個別人是政府官員時)。不論有沒有學過經濟學,很多人似乎都認同(至少暗地認同)經濟人(homo economicus)的概念─亦即相信每個人的思考與選擇永遠是理性的,符合經濟學教科書對人類行為的描述。 經濟學教科書告訴我們,經濟人具有愛因斯坦的思考力,IBM深藍超級電腦的記憶力,甘地的堅強意志。但真的是這樣嗎?我們周遭好像沒有這樣的人。真實的情況是很多人若沒有使用計算機根本不會長除法,有時會忘了配偶的生日,新年夜往往沒有節制地喝到掛。這些人不是經濟人,而是很普通的人類(homo sapiens)。為了避免使用太多拉丁文,從現在開始我們提到這兩種想像與真實的人類時將分別稱為經濟人與一般人。

    試以肥胖的問題為例。美國的胖子比例已逼近二○%,超過六○%的人被視為肥胖或過重。全球約有十億成人體重超重,其中有三百萬人達肥胖程度。肥胖盛行率在日本、中國及非洲部分國家不到五%,但在薩摩亞都會區卻超過七五%;依據世界衛生組織的資料,北美、英國、東歐、澳洲、中國的一些地方,肥胖盛行率自一九八○年以來增加了三倍。已有太多證據顯示肥胖會使心臟病與糖尿病的罹患機率提高,且常導致早夭。那麼再說人人都會選擇正確的,或是要有一些推力才會有人選擇的飲食方式,真的是天方夜譚了。

    當然,一般人在意的不只是健康,還有美味,況且吃本身就是快樂的一大來源。我們並不是說過重的人都必然不理性,但我們確實不認為所有(或幾乎所有)的美國人在飲食上都能做最好的選擇。同樣的道理也適用於其他具有風險的行為,如吸菸或喝酒─每年超過五十萬人因菸酒提早結束生命。以飲食與菸酒而言,人們目前的選擇實在不能稱為增進健康的最佳方法。事實上,許多人願意付錢給第三人幫助他們在這些方面做更好的決定。

    本書的主要資訊來源是新興的選擇科學,以過去四十年來社會科學家的審慎研究結果為基礎。這些研究讓我們對人類許多判斷與決定的理性成分產生嚴重的懷疑。所謂經濟人並不需要有能力做出正確的預測(只有無所不知的人才能做到),但必須能做出客觀的預測。也就是說,預測可能會錯誤,但不能經常性朝可預測的方向出錯。一般人不同於經濟人的地方在於他們會犯下可預期的錯誤。試以「規劃謬誤」(planning fallacy)為例─這是指對計畫完成所需的時間一貫抱持不切實際的樂觀態度。任何人只要雇用過承包商都知道,所有的工作都會比你預期的時間拖更久,即使你早已知道規劃謬誤也無法避免。

    太多的研究證實人類的預測充滿了瑕疵與偏見,人類的決策能力也好不到哪裡去,「維持現狀的偏見」就是一個例子(意思就是惰性,只是換個較花俏的名詞)。基於下面將要探討的種種原因,人類就是有強烈的傾向要維持現狀或預設的選項。

    例如當你買新手機時,你要做一系列的選擇。手機愈花俏,可以選擇的項目就愈多,包括螢幕背景圖片、鈴聲、響幾聲開啟語音信箱等等,製造商已就每一項目選定一個預設值。研究顯示,不論預設選項是什麼,很多人都不會改變,即使面對的是風險高很多的事情(而不只是鈴聲而已)。

    這些研究帶給我們兩個重要的啟示。第一,絕不要低估惰性的力量;第二,這個力量可以被運用。如果民間企業或政府官員認為一項政策可以得到更好的結果,只要將該政策訂為預設選項,就可大幅增加該結果實現的機率。設定預設選項或其他看似瑣碎的類似策略(如改變選單),對結果會有很大的影響,包括提高儲蓄、改善醫療保險、鼓勵器官捐贈等等,後文都會有詳盡的討論。

    溫和的推力就可發揮很大的力量,預設選項的效果只是其中一例。依據我們的定義,推力是指任何能夠有效讓一般人改變行為的做法,雖則對經濟人可能毫無效果。經濟人主要受誘因影響,如果政府課徵糖果稅,他們就會少買糖果,但他們不會受選項排列順序這類「不相干」的因素左右。一般人也受誘因牽引,但同時受推力的影響。我們若能適度運用誘因與推力,將更有能力改善人們的生活,解決社會上許多重大的問題,而且不必犧牲每個人的選擇自由。



錯誤的假設與兩種誤解

    很多主張自由選擇權的人反對任何形式的家長制,希望政府能讓人民自己選擇。這種觀念衍生出的標準政策就是盡可能提供最多的選項,然後讓人民選擇自己最喜歡的(過程中政府盡量不要干預或施加推力)。這套思維的優點在於為許多複雜的問題提供簡單的解決方案:只消盡可能擴大選項就好了(即提供種類與數量最多的選項)─其他一概不用管!從教育到處方藥保險計畫─很多領域都有人推動這樣的政策。很多時候,「盡可能擴大選項」甚至變成了政策緊箍咒。有些人認為若不這麼做,就只剩一條路可走─透過政府命令採行「一體適用政策」。這些人忽略了盡可能擴大選項與單一命令之間還有很多空間,他們反對(或自以為反對)家長制,對推力充滿懷疑,我們相信這種懷疑導因於一種錯誤的假設與兩種誤解。

    所謂錯誤的假設,是誤以為幾乎所有人在絕大部分的情況下都會做出最符合自身利益的警覺性高的讀者會注意到誘因有很多種形式。如果我們透過具體行動提升人們的認知能力─例如將水果放在與眼睛等高處,糖果放到較不明顯的地方─或許讓人們選擇糖果的「成本」提高了。從某種意義來說,我們的某些推力的確會產生認知(而非實質)的成本,從而改變了誘因。唯有當成本很低時,推力才能稱為推力,也才符合自由家長制的定義。

    選擇,或至少會比別人代其選擇更有利。我們要指出這是錯的─而且錯得很明顯。事實上,多數人只要略加思索一定會發現。

    請想像一個新手要和一個老手對奕,可以預見前者會因選擇不當而敗北─但只要提供一些提示就可輕易改善他的選擇。很多時候,一般消費者就像那位新手,必須與許多試圖賣產品給他的老練專家交手。一般而言,人能做出多好的選擇是個經驗問題,答案要視情況而定。照理說,如果人們具備做這件事的經驗、掌握充分的資訊且能得到立即的反饋,應該可以做出較佳的選擇─如選擇冰淇淋口味時。反之,當人們對所選擇的事物沒有經驗、掌握的資訊不多、未能快速或經常得到反饋時,則會選得比較差─例如要在水果與冰淇淋之間做選擇(無法快速明確得知長期下來對健康的影響,且很難獲得清楚的反饋),或例如要在不同的治療方式或投資組合之間做選擇時。如果你必須在五十種處方藥計畫之中做選擇,且每一種各有不同的複雜特點,你可能會需要一點幫助。只要人們無法做出完美的選擇,調整選擇設計就可能讓人們的生活過得更好(所謂更好當然是依據當事人的判斷而非官僚的標準)。透過選擇設計改善人們的生活不僅可行,很多時候甚至可以輕易做到,後文會提供許多例子。

    接下來再談兩個誤解。第一個誤解是以為我們可以避免影響人們的選擇。很多時候,有些機構或個人不得不做出影響他人行為的選擇。這種情況下不可能不運用推力讓人們朝某個方向前進,不論有心或無意,這些推力總會影響人們的選擇。以前述卡洛琳的餐廳為例,人們的選擇必然廣泛受到選擇設計的影響。誠然,有些推力是無心的,例如雇主決定按月或雙週付薪一次並不是為了提供任何推力,但可能會驚訝地發現後者可讓員工存下較多錢,因為每年會有兩個月收到三張支票。公私機構也確實可以努力維持中立─例如採取隨機選擇制或努力瞭解人們真正想要的是什麼,但無心的推力也可能產生很大的影響,有時候,這種形式的中立並不可取,下面會舉很多例子說明。

    很多人談到民間機構時很樂意接受這一點,卻強力反對政府以改善人民生活為目標而影響民眾的選擇。他們唯恐民意代表與官僚將自己的利益擺在前面,或是只著眼於某些民間團體的狹隘目標。這些意見我們都能理解,政府部門當然可能會犯錯、懷有偏見或逾越分際,有時甚至相當嚴重。我們之所以認為推力優於命令、規定、禁令,一部分也是基於這個原因。但就像自助餐廳一樣(事實上很多自助餐廳都是政府經營的),政府總得提供一個起始點,這是無可避免的。後文會一再提到,政府時時透過某些規則提供起始點,也就會影響人們的選擇與後續的結果。從這個觀點來看,反對推力的立場毫無助益---只會讓人鑽進死胡同。

    第二個誤解是認為家長制必然會涉及強迫手段。以前述自助餐廳的故事為例,選擇食物的排列順序並不會強迫任何人吃什麼食物,但卡洛琳(或身處該職位的任何人)確實可依據我們所定義的家長制的思維做特定的安排。話說回來,如果在小學的自助餐廳裡將水果與沙拉擺在甜點之前,從而促使孩子們多吃蘋果少吃奶油夾心蛋糕,有人會反對這麼做嗎?如果顧客不是小孩而是青少年或成年人,本質上有任何不同嗎?既然這裡面並未涉及強迫,我們認為即使對那些最強力擁護自由選擇權的人,某種形式的家長制應該是可以接受的。

    下面會就儲蓄、器官捐贈、婚姻、醫療保險等各種不同領域提供立場一貫的建議。我們既堅持選擇權不能受限,因此設計不良或甚至貪汙腐敗的風險應可大減,一旦遇到低劣的選擇設計,自由選擇還是最佳保障。



選擇設計實例

    選擇設計師若能設計出對使用者很友善的環境,便可大幅改善人們的生活。很多成功的企業能夠對社會有貢獻或在市場上占有一席之地,正是基於這個理由。有些選擇設計非常明顯,能夠讓消費者與雇主感到滿意。(iPod與 iPhone是很好的例子,兩者不僅造型很炫,也能真正滿足使用者的需求。)有些選擇設計被視為理所當然,這種情況下若能喚起大家的注意應該會有更好的效果。

    試以我們的雇主芝加哥大學為例。就像許多大企業一樣,芝加哥大學每年十一月有一段「開放加入期」,期間員工可就健康保險、退休儲蓄等福利修正參加的條件。員工必須上網做選擇(無法上網的人可利用學校提供的公共電腦)。學校會以傳統的郵寄方式寄給每位員工一份資料,告知如何登錄與選擇;員工另外還會收到書面與電郵提醒。

    員工都是凡人,總有些人會忘了登錄,對那些較忙碌或健忘的人,預設選項的設計便顯得格外重要。為簡化問題,我們且假設沒有上網選擇的人有兩種結果:一是維持前一年的選擇,一是回復為「零」。假設有一位員工珍妮去年提撥一千美元到退休金帳戶,新的一年她沒有做選擇。預設選項的設計可以有兩種,一種是預設為繼續提撥一千美元,另一種是設定為不提撥。我們不妨分別稱之為「維持現狀法」與「歸零法」,選擇設計師應該選擇何者作為預設選項呢?

    主張自由家長制的人會先探討,像珍妮這樣有思考力的員工真正希望的是什麼。這個原則未必能導出清楚的選擇,但絕對優於隨機設計預設選項,或不論碰到什麼情況都將「維持現狀法」或「歸零法」設定為預設選項。舉例來說,我們可以合理推斷多數員工不會想要取消有優渥補助的健康保險,因此,將預設選項設定為維持現狀(與前一年相同)絕對優於歸零(即沒有健康保險)。

    再拿員工的「靈活運用帳戶」來做比較,這是指員工每個月撥出一筆錢來支付特定支出(如未保險的醫療費或育兒費)。這筆錢必須在一年內花掉,不能留到隔年,且每年的預估金額可以有很大的差異(例如孩子上學之後育兒費便會下降)。在這種情況下,預設選項採取歸零法會比維持現狀法合理。

    這是很具體的問題。我們曾與學校三位高階主管討論相關問題,會議舉行的時間恰是員工開放加入期的最後一天。我們詢問三位主管是否記得登錄的期限,一人說他打算當日完成,很高興我們提醒他;第二位承認根本忘了;第三位說希望他的太太沒有忘記!接著我們便開始討論補充薪金扣減計畫的預設選項如何設計較恰當(那是一種可節稅的儲蓄計畫)。在此之前預設選項一直是「歸零制」,但考量提撥的動作隨時可停止,大家一致同意最好轉換為「與前一年相同」的維持現狀制。我們確信很多心不在焉的教授將因此享有較舒適的退休生活。

    這個例子凸顯出高明的選擇設計具有一些基本特點:做選擇的都是凡人,設計者應盡可能讓選擇的過程方便簡單。除了寄發提醒通知之外,也要知道不論設計者(以及當事人)多麼努力,總有些人會搞不清楚,在設計選擇機制時要盡量減低這些人的負擔。上面所探討的(以及更多的)原則都可適用於公私領域,除了目前的作為之外,我們還有很多努力的空間。



新的道路

    後文對於民間的推力有很多討論,但自由家長制主要還是應用在政府部門,我們會提出一些建議作為公共政策與法律制定的參考。我們希望也相信自由家長制的政策能獲得保守派與自由派的同心支持。事實上有些政策已獲得英國保守黨領袖柯麥隆(David Cameron)及美國民主黨總統候選人歐巴馬大力支持(編按:英文版問世時,歐巴馬尚未當選)。主要原因是其中很多政策的成本極低(甚至是零),對納稅人完全不構成負擔。

    現在很多共和黨員不再以單純反對政府的措施為滿足。卡崔娜颶風的經驗顯示人民會要求政府採取行動,因為這是集結、組織與分配必要資源的唯一方法。共和黨當然希望改善人民的生活,他們只是對於減少人民的選擇機會抱持合理的懷疑。

    事實上,很多民主黨員對強勢政府也不是那麼熱衷支持。理性的民主黨員當然希望政府能改善人民的生活,但在很多領域裡,他們也開始認同自由選擇權是制定公共政策時一個重要甚至不可或缺的基石。可見在這個部分兩黨確實有機會找到交集。

    而促進兩黨共識的一個重要基礎就是自由家長制。在許多領域─如環保、家事法(family law)、選校權─我們認為高明的管理不在於政府的規定與限制,而應著重選擇的自由。如果能以誘因與推力取代規定與禁令,自然能朝向小而美的政府發展。簡而言之:我們並不支持大政府,而是主張增進政府的效能。

    事實上,許多證據可以證明我們的樂觀並非一廂情願(雖則我們要承認這種樂觀或許帶有偏見)。例如在儲蓄的議題上,自由家長制(詳見第六章)在美國國會已獲得兩黨廣泛而熱烈的支持,包括現在與前任的共和黨參議員,如猶他州的班奈特(Robert Bennett)、賓州的山多倫(Rick Santorum),還有民主黨員如伊利諾州的伊曼紐(Rahm Emanuel)。其中一些重要概念已在二○○六年悄悄制定成法律,新的法令將幫助許多美國人享有更舒適的退休生活,同時完全不會造成納稅人的負擔。

    簡單地說,自由家長制非左非右,非民主非共和。在很多地方,我們看到深思熟慮的民主黨員已不再一味支持縮減選項的方案,很多深思熟慮的共和黨員對具有建設性的政府措施也不再憑直覺反對。儘管兩黨有許多歧見,我們希望雙方能夠攜手共同提供一些溫和的推力。





2012年6月27日 星期三

書摘:『空腹力革命』

吃八分飽不會生病,吃十二分飽醫生就會不夠用

空腹力革命:清除血液雜質、甩掉危險贅肉的飲食革命
  • 作者:石原結實
  • 譯者:蕭雲菁
  • 出版社:三采
  • 出版日期:2009年02月25日


    現代人生病的許多原因,都是因為吃太多!要喚醒體內沉睡的自癒能力、甩去危險脂肪贅肉,鍛練「空腹力」是最簡單又有效的方法!

    聽到「空腹」一詞,可能會想到飢餓精神,或是覺得「幹嘛要活得這麼辛苦?」事實上,會有這種感覺,是因為我們已經習慣吃飽飽的生活,只要肚子有點餓,就會立刻伸手去拿身邊的食物來果腹。

    其實,所謂的「空腹力」,絕對不會讓你覺得痛苦;而且,隨著「空腹力」的鍛鍊,身體狀況會越來越好,也會讓你覺得心情很舒爽,因為這才是人類原本最自然的狀態!


空腹力的實踐方法
  1. 每天走路(健走) 1HR、每週游泳和肌肉運動
  2. 不吃早餐改喝果汁或加黑糖的茶 (半日斷食)
  3. 減少攝取肉類 (沒有腳的【果菜】 》》單腳魚 》》兩腳禽 》》四腳獸)


補充資料:健走的正確方法




※ ※ ※ ※ ※ ※ ※ ※ ※ ※ ※ ※
半日斷食法 (早餐斷食)


早餐只喝飲品
  • 先喝:生薑紅茶 (熱紅茶 + 薑汁 + 黑糖或蜂蜜)
  • 再喝:紅蘿蔔蘋果汁 (用榨汁機現榨,並去除果泥)

透過早餐斷食
  1. 讓身體內的廢物排出,使腸胃休息
  2. 透用果汁中的營養,來修補身體


午餐分飽
  • 蕎麥麵 或 山藥 或 黑麵包 或 馬鈴薯
  • 豆漿 + 穀片
  • 全麥蔬菜三明治


晚餐分飽
  • 糙米飯 ( 加 五穀更好)
  • 6:3:1 = 穀類 : 蔬菜 : 肉
  • 黑芝麻


都要細嚼慢嚥地吃,最好嚼 30下才能吞食。
在身體慢慢習慣後,可偶而進行全日斷食一天。




※ ※ ※ ※ ※ ※ ※ ※ ※ ※ ※ ※
全日斷食法 (五天果汁斷食、二天復食)


斷食五天的進食作息
07:00 體操、散步
08:00 紅蘿蔔蘋果汁 * 3
10:00 味增湯
12:00 紅蘿蔔蘋果汁 * 3
15:00 薑湯
17:00 紅蘿蔔蘋果汁 * 3
18:00 按摩、泡澡

復食二天 (採漸進式,慢慢恢復正常)
早餐/午餐
  • 糙米熬煮成的米湯
  • 味增湯
  • 酸梅乾

晚餐
  • 糙米飯 (6分飽)
  • 白煮豆腐



感想

這本書很久前讀的,因為是一種特殊的飲食方法,所以一直沒想寫出來。
如果是身體不好的人,千萬別亂學。

我其實是有點相信的,因為中國古代的道士修練中,就有所謂斷食的概念。讓身體重新歸零。現代的說法叫排毒。常聽的排毒方式很多,最有名的就是吃地瓜。這本書則是介紹經由黑糖和薑汁。不論如何,別吃太多是重點囉





補充資料

胡蘿菠
蘋果
胡蘿蔔被認為是維生素和營養物質的一座天然金礦,與其它的生蔬菜汁相比,胡蘿蔔汁無疑是大贏家。胡蘿蔔汁以其排毒效果聞名,是一種極好的治療便秘和疲勞的食物。胡蘿蔔汁具有很好的抗炎、抗癌和抗老化性能。胡蘿蔔素是一種已知的抗氧化劑,可以防止細胞的退化,具有強大的抗衰老功效。 蘋果對女性的10大功效

1.減肥 2.抗癌 3.美白牙齒 4.防止中風 5.排毒養顏 6.美白皮膚 7.預防心臟病 8.預防骨質疏鬆症 9.中和人體酸性物質 10.還可拿來敷
------
------
黑糖
:「薑辛而不葷,去邪避惡,生啖、熟食、醋、醬、糟、鹽和蜜煎調和,無不宜之,可蔬可和,可果可藥,其利博矣。」

薑的好處不在於提供營養素,而在於它具有多樣的保健功效。生薑的抗氧化效力排名第一,是馬鈴薯或甘藷的十倍以上。不僅如此,生薑的抗氧化效力比多數的蔬菜、水果都高。此外,薑所含的薑醇類成分,可以抑制血小板的凝集,這些作用都是對抗心血管疾病的利器。
黑糖是一種未經提煉的純糖,含有豐富的鈣鐵、核黃素、尼克酸及 錳、鋅、鎂等微量元素,經過研究證實,黑糖具有改善血管硬化的作用,且其中含有黑色物質能阻止血清中的中性脂肪及胰島素的含量上升,因此黑糖具有防止肥胖及改善動脈硬化的功能。



人生的兩種悲劇



蕭伯納說:「
人生有兩種悲劇,
一種是得不到心之所愛 
另一種是得到了 
」 

There are two tragedies in life. One is not to get your heart’s desire. The other is to get it.

2012年6月1日 星期五

停看聽


自我勉勵與學習~


「停」下來讓別人講完,
「看」到講話者的真心誠意,
「聽」出對方話語後的用心良苦。


起碼,要學會放下指責別人的手指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