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0月21日 星期二

書摘:『執行力的修練』


    執行策略最艱難的挑戰之一,就是需要員工顯著且持久地改變;因為企業變革的行動,常會要人們做出和平常(過去)採取不同做法。然而,單靠下令要求是無濟於事。只是員工無法改變的根本原因,卻是在領導者或是制度身上 〜

  1. 沒有一套合適的制度,讓員工可以清楚企業的目標,接著投入行動、盡到自己的當責。
  2. 日常工作,花費了員工大部分時間精力而無法聚焦。你的部屬總是關心著手邊的「實際工作」, 但對「新目標」卻無法感受;他不是在消極的抵制你, 而只是試圖在日常工作的旋風中 生存下來。

    所以執行力的四紀律,是為了讓我們在日常工作之餘有效執行更重要的策略。



The 4 Disciplines of Execution:Achieving Your Wildly Important Goals
  • 作者:柯維、麥切斯尼、霍林 (Sean Covey、Chris McChesney、Jim Huling)
  • 譯者:李芳齡
  • 出版社:天下雜誌
  • 出版日期:2014年05月09日
  • 我的推薦指數:★★★★★



※ ※ ※ ※ ※ ※ ※ ※ ※ ※ ※ ※ ※ ※ ※ ※ ※
紀律一:鎖定極重要目標(WIG)

    多數領導者常會面對很多重要的目標,而想做更多事,但往往超出團隊負荷。更慘的是,你會試著將旋風中的每件事變成目標。為了讓船不沉我們花 80%的精力處理日常工作,可以理解;但花了 100% 就是失焦。

    所以成功的領導者一定會要有取捨,只聚焦在1~2 項極重要目標(Wildly Important Goal,簡寫為WIG),只做『那些改變,可以帶來最大的好影響』的事情。這樣才能在日常工作旋風中,集中心力;否則只是將風險增加、分散了完成工作的力量。

    讓你的團隊有一個明確,可以做出貢獻,感覺自己有意義的方向。在決策的過程中,領導者只裁決,而不命令;儘量由成員提出建議將大目標持續分解成可以被評量的小目標。而在選擇的每一個低層級目標時,都要謹守是可以有助於高級目標達成的。並且都要包含可以明確評量的結果和日期起迄。

經典案例:JFK 給 NASA 的目標

在1958年時,NASA揭櫫的目標共有數十項,甚至包括了維護世界和平。

而1961年時,甘迺迪總統命令將 NASA的目標濃縮成一個:“10年後上月球”


    如何鎖定極重要目標:

第一步:舉行腦力激盪會議,討論WIG
可由內部與外部人士共同參加,而決定的WIG應讓由上而下、由下往上兩種並行,因為沒有團隊的承諾就沒有投入。最後列出對WIG的構想。

第二步:依影響程度排序
指對目標達成影響最大,而非對團隊績效。

第三步:檢驗排序較高的構想
要滿足下列項目
  • 是否與組織的WIG接軌
  • 可評量嗎
  • 結果歸屬和承擔者是哪一團隊
  • 是領導者賽局還是團隊賽局:要是倚賴團隊表現的,才能持久

第四步:定義WIG
要明確可評量,且
  • 用簡單動詞
  • 在何時從 X 到 Y (定義落後指標)
  • 簡單明瞭
  • 聚焦 “什麼” 而非 “如何”




※ ※ ※ ※ ※ ※ ※ ※ ※ ※ ※ ※ ※ ※ ※ ※ ※
紀律二:從領先指標下手

    我們在評量進展時常可以用兩種指標:
  • 落後指標 (lag measures)
  • 領先指標 (lead measures)

    落後指標是我們最常用,如銷售率;但看到時早已是昨日黃花。像為了衡量「減重目標」我們會用落後指標「重量」;但還可以用「每周運動量」、「每天熱量攝取」等領先指標,來預測「重量」指標的達成機率。我們最終還是要用落後指標做最後評量依據,但在管理上關心領先指標才能幫助我們達陣。

    領先指標就是要能告訴你,就目前情況來看,達成此目標的可能性有多高。

    訂出每天或每週 (不要長期的) 要達成的績效指標,然後辨識出有哪些重要活動可以做。這樣的好處是具預測性,且讓團隊有機會可以影響領先指標績效。

    有些人以為,領先指標就是將評量間隔縮短,如評量產量,從每年變每月,每月變每天… 那其實仍是落後指標;而是要改成衡量如機台妥善率、員工到班率 等 … ,然後針對這些問題做調整,如預防性維修、輪班率(員額數 …)。這樣就能預測產量並進行改善。

經典案例:魔球

追全壘打巨星 不划算;得分的領先指標是 上壘率,不管怎樣的上壘,能上壘才能得分… 這就是領先指標
經典案例:安全事件

很多的工安事件、飛安事件 … 可以靠事前的檢查清單做為領先指標,花一點時間檢查,就能收到很大效益
經典案例:零售通路必備指標

提高零售商店營收… 就是降低缺貨率


    只是我們大部分人只能看見問題(巨石),卻無法找出改善的槓桿。這是因為領先指標常常反直覺、不易追蹤,或是看起來指標通常又太簡單(在外人眼裡甚至看起來不重要),也因此推行上常遇困難。一般可將領先指標分成兩類:
  • 小成果:可讓成員有成就感,甚至也可讓成員自行決定方法
  • 具槓桿效益行為


    如何找出領先指標:

第一步:考慮可能的領先指標

第二步:依影響程度排序
聚焦在少數的事,才能做好事

第三步:檢驗排序較高的構想
要釐清
  • 有無預測性
  • 是否為持續流程 ~ 這樣才能改變文化
  • 是領導者賽局或是團隊賽局
  • 可評量嗎? 值得評量嗎?? 標準是啥
  • 是否會讓隊員感到不受尊重




※ ※ ※ ※ ※ ※ ※ ※ ※ ※ ※ ※ ※ ※ ※ ※ ※
紀律三:設置醒目計分板

    這項紀律是要確保人人隨時知道,自己是否正在邁向勝利之路。當人們持續追蹤並看到進展時,表現就會大不相同。

    若試著讓「個人追蹤自己的進度」,而非他人代勞,這種自發性會讓行為改變更加明顯;所以最好是讓成員自行設計計分板,讓成員能清楚自己在往勝利靠近。否則成員會忽視或放棄往目標前進而投身日常工作中。

    記分板必須被放在最顯而易見的地方,讓大家都能看到;而且讓團隊成員知道,他們正在贏或輸。當工作讓員工有機會獲得成就時,他們對工作最感到滿意。


    進行的方式最好是讓成員:

第一步:選擇主題
能一目了然清楚追蹤指標

第二步:設計記分板

第三步:建立記分板

第四步:持續更新





※ ※ ※ ※ ※ ※ ※ ※ ※ ※ ※ ※ ※ ※ ※ ※ ※
紀律四:落實當責

    沒有當責,團隊成員將朝向不同方向;但如何養成讓成員對彼此當責的習慣?

    首先就是要定期招開 WIG 會議。凡懷有重要目標的團隊,必須定期且經常性舉行會議(至少每周一次),每次不超過30分鐘。在會議中每個團隊成員針對領先指標做出承諾,並試著讓團隊成員告訴領導者,成員可以做些啥來滿足目標,而非由領導者要求成員如何做。

    每周的會議要詢問除了日常工作之外,我還能做那些對目標最有幫助的事,讓成員報告自己是否履行承諾,領先指標、落後指標為何。讓成員自行構想,並和彼此間做出承諾,讓工作不再只是為了績效,而是對團隊的承諾。



    會議的成效取決於節奏一貫性,兩項原則 :
  • 每週同一時間舉行;甚至增加頻率。就算領導者不克出席時,也要委派他人
  • 聚焦 WIG事項,重點放在 1、2件事 / 我 / 這週;排除 日常工作旋風事項



    小心陷阱
  • 和旋風職責相互競爭
  • 沒有明確成果
  • 連續兩周以上承諾
  • 接受未實踐承諾



    當遇到成員因旋風工作而無法完成原定工作時
  1. 表達重視成員在旋風工作中的努力與成果
  2. 但接著強調當責,因為少一個人履行當責目標就無法實現
  3. 鼓勵表現